《三国演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物判断】•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3、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4、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5、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6、面如美玉,唇若点朱,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胸藏纬地经天之术,腹隐安邦定国之谋。•1、刘备,2、关羽,3、张飞,•4、曹操,5、诸葛亮,6、周瑜。第一章三国演义章回小说的产生《三国演义》的版本、作者和成书过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一、章回小说的产生•1、说话四家•讲史讲说历代兴亡的故事。•说经演说佛经的故事。•说铁骑儿讲战争故事,后演变为英雄传奇小说。•小说讲普通人日常生活,篇幅短小。2、章回小说与说话(1)讲史所讲史事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这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2)每次讲说前,艺人用题目向听众提示主要内容,就是回目的来源。(3)在章回小说叙事中,我们也常看到“话说”“且说”“话表”或“看官听说”字眼,这明显保存了讲说的痕迹。(4)在每回末尾也必有“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这也是模仿说书艺人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以调动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章回小说的定义•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使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唯一形式。章回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回小说之祖。这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说法,他指的是宋代的三个话本,即《五代平话》《京本平话》《宣和遗事》是章回小说最早的起源。第二,章回小说的雏形。指的是宋人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从形式上看,它已经具有了分段标目的特征。(单目)第三,章回小说的成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标志。这是的章回小说形式已基本定型。分章标目。第四,章回小说的繁荣。以《西游记》《金瓶梅》为标志,这时长篇小说创作大量出现,题材更加广阔,形式更加完美。从此小说成了古代文学的重头戏。第五,章回小说的顶峰。以《红楼梦》为标志。《红楼梦》孤独地站在古代小说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二、历史演义小说•1、《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2、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元说话中的讲史。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说逸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作,以通俗的语言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的故事,展现各色历史人物的风貌,表达作者一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3、“演义”的含义•“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如《隋唐演义》《清宫演义》,还有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第二节作者、成书过程、版本•一、作者罗贯中•1、作者资料•最早有关罗贯中的资料贾仲(1342—1423?)《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居,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推断:罗贯中的生卒年在1310—1385之间。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记载罗贯中乃“有志图王者”。清代徐渭仁、徐钠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张士诚有关系。推断:罗贯中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2、籍贯说法山西太原人。东原人,即山东东平人。钱塘人,即浙江杭州人。3、罗贯中的其他作品•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参与者)•《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戏曲:•《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存)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1、史书记载:•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的早期版本都署名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其实,裴注比陈寿原文还要多两倍,引用史料大约二百多种,许多故事为罗贯中采用。此外,还有范晔《后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为之提供材料和框架。2、民间传说:•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南部烟花录》,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跃马檀溪等节目。•杜牧《赤壁》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描写当时儿童听三国故事的表现。3、宋代说话、话本•一是,出现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霍四究就是“说三分”的专家。专家的出现可以说明两个情况,一是分工的细致,专业程度高。二是,观众的喜爱。二是,出现了“尊刘贬曹”的倾向。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4、金元时期的戏剧•元代的三国故事流传的形式主要是:三国戏和《三国志平话》,主要贡献:人物性格基本形成和小说框架逐步定型。•一是,在金、元时期,舞台上上演了大量的三国戏。•现存目的有60余种,存剧本21种。著名的有《单刀会》《西蜀梦》《三战吕布》《赤壁鏖战》。这些剧不但有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而且确立了蜀汉人物的中心地位。人物的性格特征已经形成:孔明之智、曹操之奸、刘备之仁、张飞之猛。•二是,《三国志平话》基本奠定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三国志平话》共有三卷。第一卷:从黄巾起义到董卓被杀;第二卷:献帝拜刘皇叔到赤壁之战;第三卷:刘孙争荆州到三国归晋。5、罗贯中的加工•元末明初,最后写定者罗贯中,他在戏曲和平话的基础上,博采陈寿《三国志》、裴松之《三国志注》和《资治通鉴》,再加上民间传说、个人生活经验和艺术才能,将八万字的评话,写成了七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并创造了第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的艺术形式——章回体。高儒《百川书志》的评价•“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赅)括万事。”三、《三国演义》的版本•1、嘉靖本: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2、万历《三国志传》,二十卷,与嘉靖本非出于同一底本。•3、李评本,全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实为嘉靖本每二则合为一回,将单句则目改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评语系明万历、天启年间叶昼假借李贽名义所为。又称“伪李评本”。4、毛评本:一百二十回。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评本的基础上辩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定书名为《三国演义》。经过毛氏父子的修改,书中拥刘贬曹的倾向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为统一、鲜明,回目对偶工整,文字较为流畅。其评语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毛评本一出,成为最流行的本子。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二、《三国演义》的主题探讨•1、“赞美智慧”说2、“天下归一”说3、“讴歌封建贤才”说4、“悲剧”说5、“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6、“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7、“宣扬用兵之道”说8、“人才学教科书”说9、“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0、“总结历史经验”说11、乱世英雄颂歌说12、“正统”说13、“忠义”说14、“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15、“反映三国兴亡”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1、“拥刘反曹”,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刘备一方倍受赞扬;把曹操写成“奸雄”,曹操一方亦倍受指责。结构上,把刘蜀集团放在首位,而曹魏、孙吴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拥刘反曹的实质•“拥刘反曹”的观念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它积淀了普通百姓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拥刘反曹”就是尊崇仁政、贬斥暴政,尊崇忠义、贬斥奸诈,这也反映了人民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对残君暴君的憎恶。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倾向。当然,历史并不是由理想来决定的,刘备以及蜀汉政权并没有因为实行“仁政”而统一三国,反而早早地灭亡了。因此,《三国演义》在“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中结束,这正是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深沉表现。2、明君贤臣理想政治上行“仁政”刘备——“仁君”典范: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60回庞士元议取西蜀)曹操——“奸雄”代表,“奸绝”: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杀王垕,杀华佗……○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英雄”的一面——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刺董卓。官渡之战。煮酒论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雄才大略,有远见卓识,识才爱才,善于用才。•失败后不气馁,常常抓住有利时机转败为胜。诸葛亮的形象•诸葛亮是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木牛流马,八卦阵。•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3、德。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诸葛亮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