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对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启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已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内容,也对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投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而且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排队挤入对外投资行列,并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体现了邓宁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提出的一国投资流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密切相关的论断;另一方面,兴起时间和发展程度却又超出了该理论所划分的第一、二阶段中投资的预计水平。发达国家的投资对象多为资源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这一特点是由对外投资的内在动机、外在驱动因素以及企业特有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位置相互临近的国家或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消费者市场、技术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类型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或对东道国当地经济、文化较高的熟识程度使得市场寻求型的投资模式可以更好地进行。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多表现为“南南”投资,特别的,还是对于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基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特有优势,多以资源禀赋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为投资对象的,以市场寻求型为主的资产利用型投资。但是,这种基于企业相对优势的投资模式会导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进而制约生产要素重组与配置的效果。此外,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局限性以及制约程度将进一步突显和加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寻求一种适应当今经济环境变化,突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使重组后的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效果的新型投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其次,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卷入到全球资本流动的潮流中。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是充当国际投资的东道国,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投资,而是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大规模对外投资,包括对发达国家投资。近几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大发展,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这一现象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应当认真研究,认真思考。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能力取决于:1.其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的多样性和投资动因的复杂性。通常,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等其他方面的优势进行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常常缺乏明显的垄断优势,故投资基础很多时候不是垄断优势的利用,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有可能利用相对优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希望通过到发达国家投资并购学习和获取发达国家的技术、知识、品牌、设备、人才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还有一些企业依靠政府的支持以及依赖文化和关系构成的优势进行投资。此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推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走向国外:一是许多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和印度)的快速增长使它们担忧关键资源和经济增长的投入会出现短缺,因而展开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海外投资;二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在全球经济而不是在本国经济内活动,因此,对国际化抱有强烈愿望。经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对外投资,而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则强调相对优势利用以及学习型投资。但是,近年来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对外投资的全面发展和多元化趋势,明显超越了相对优势和学习型投资的框架。仅停留在特征与机制的认识上是不够的。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论基础与发达国家是否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后发大国)是否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主流的对外投资道路?综观整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无论是传统的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直接投资理论,还是试图探索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基础的新理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垄断优势”这一概念展开的。传统理论将垄断优势看作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而晚近的理论将垄断优势看作对外投资的目标和结果。据此,判定对外投资是否成功,前者主要看垄断优势利用得如何,是否带来投资收益;而后者则要看是否获得了垄断优势,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近年的国际形势看,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在发展中经济体中,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居首位,同时也正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开放的内容之一的我国对外投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和国内资本短缺等原因,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成为一种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001年以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后发展更为迅速,对外直接投资额2004年达到2002年的5159倍,2005年又比2004年增长123%。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净额总和中,仅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数就占了总和的31%。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应对贸易壁垒、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获取先进技术信息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以下几点为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若干启发:1.培育垄断优势。无论是传统的西方FDI理论把垄断优势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还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FDI理论”把垄断优势当作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投资形成的结果,它们的理论内核都没有跳出垄断优势的范畴,始终在强调对外直接投资与垄断优势的关系。这对于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来说是一个启示。2.注重品牌国际化。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品牌国际化既是企业跨国投资的目的,更是重要的内在推动力。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几乎无一例外走过了品牌国际化的成功之路。品牌的实体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国际化没有捷径,只有苦修内功,我国企业必须首先注重品牌的作用,依托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培育核心价值,打造自己的品牌。3.健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强化风险管理。首先,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4.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加快基础性立法工作。5.加大对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扶持。为强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特征、激发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力,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提供政策和智力支持;增加政策性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提供资金支持;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实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提供技术支持。6.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决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应选派政治素质好、精通当地语言、熟悉国际法规和惯例、了解国际市场、同时具有较高管理技能的人才作为我国的输出人员。综合上述所讲,由发达国家带头的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再有发展中国家集合国际多元化特点,发展自身对外投资,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国际经济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