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书.贾山传》:“昔者周盖千八百国”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据司马迁说,春秋时期:有52个诸侯国灭亡了,有36个君主被他们的臣子杀死。其中有名的是“三分公室”、前391“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仅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的士族阶层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王者师”,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与六家: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刘歆与十家:①“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②“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③“阴阳者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④“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⑤“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⑥“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⑦“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⑧“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⑨“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⑩“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冯友兰说:①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②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③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④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⑤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⑥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为什么叫“儒家”?①“儒”,蔑称,懦弱;②“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③“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儒家的四个阶段: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鲁国,祖先是宋国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其父叔梁纥(ge),武士,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妾。《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去世,其母颜氏带孔子离开陬(zuo)邑,回到曲阜。颜氏年轻守寡,对孔子教育很严。孔16-17岁时,孔母颜氏去世。孔子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创办私学。51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之宰、大司寇,夹谷之会后,摄行相事。54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前479年周历4月11日,英哲溘然长逝,享年73岁。先秦子学一、孔子:圣人、至圣先师㈠生平㈡、孔子的天命观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阳货》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㈡、孔子的天命观2、命《宪问》说:“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㈡、孔子的天命观3、性《论语.阳货》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易传》言性有六条:《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篇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②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④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⑤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适宜的根本之道:义的始要:尊贤为大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礼记》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产生礼。《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5.“知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尽人事而待天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Ⅱ为政1.德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Ⅱ为政2.足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再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孔子“所重:民、食、丧、祭。”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Ⅱ为政3.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Ⅲ为学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颜回、颜渊父子出身贫苦,“在陋巷”。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子路是“卞之野人”。子贡也被称为“鄙人”。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公冶长曾是身陷囹圄的罪犯。孔子:伟大的教育家,35岁左右开始兴办私学,聚徒授艺,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Ⅲ为学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Ⅲ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Ⅲ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最典型的实例是《八佾》中的一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一个人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就如同美女,有巧笑美目这些天然素质,然后再粉黛衣饰,才是真正的美女。㈢、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Ⅲ为学4.实事求是的学风《季氏》说:“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为政》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四).对孔子的评价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称号:圣人、至圣先师,康熙皇帝题写孔庙大成殿的匾额是“万世师表”,第一位教师。治世都尊孔,乱世都反孔。“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ong)氏三迁择邻,断杼zhu教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㈠生平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㈡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2.原因:人皆有“四端”(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3.养心莫善于寡欲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㈡人性善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4.求其放心“人皆可以为尧舜”1.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二、孟子:亚圣㈢天命观“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就是说,非人力有所作为而出现的事情,是“天”的力量;非人们努力想要得到而得到的遭遇,是“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二、孟子:亚圣㈢天命观3.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养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爱人利他二、孟子:亚圣(四)、“距杨墨”2.爱有差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1.制民之产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腾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他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即井田制是仁政的开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腾文公上》)。2.不违农时、发展生产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3.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