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货币金融学概览第一章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讨论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货币金融学的演化过程和它的定义;要把握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认真理解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梗概本章从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入手,简单扼要的介绍这门学科的产生原因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阐明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1.1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1.1.1货币金融学的由来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所处的经济体系最终演变成以货币化生产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考察货币及其替代品的变化对整个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也一直是经济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试图把货币因素并入宏观经济模型之中,进行综合研究。但是,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稳定、均衡、增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同,货币经济学更侧重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运动及政策方面的研究。银行可以创造信用货币的现象使我们有必要把银行纳入货币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之中。而研究内容也在货币经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对银行运行、管理模式方面的内容。同时,随企业的融资结构从短期融资向长期融资转变,在科技、特别是通讯技术进步的帮助下,以长期融资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市场获得空前的扩张机遇。要系统而完整的研究和考查货币运动规律,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就必须把整个金融体系纳入考察范围。因此,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和包含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基础学科——货币金融学就相应形成。1.1.2货币金融学中的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从货币金融学产生、发展的过程看,首先对宏观经济的货币层面做出一个准确的描述是货币金融学进行考查研究的基础。研究和考查货币和货币替代品的运行规律是贯穿本学科的一根主线。在了解货币的含义、制度以及一般性规律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那些带有公理性质的理论代入现实金融体系中,与金融体系的演化过程结合起来,得出在具体金融环境下,货币运行的特殊规律以及其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是货币金融学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可以把货币金融学解释为,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工具,集中讨论在不断变动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中,揭示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演绎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关系,是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1.2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1.2.1货币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最容易与货币金融学混淆的学科就是金融经济学或被称为金融学的学科。货币金融学的一部分研究对象和方法与金融经济学有重合或交叉的部分,比如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货币金融学以宏观经济学(还包括国际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其中与货币相关方面的内容。而金融经济学就其核心研究对象而言,更侧重微观金融领域。货币金融学是在货币银行学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很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货币银行学都没有差别,甚至两门学科的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货币运动、以及货币与经济体系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但在今天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已经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双重冲击,银行不再是整个金融体系唯一的构成机构,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必要把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和包括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一同纳入考察范围,这就产生了货币金融学。1.2.2从问题中找到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在货币化生产方式下,要了解信用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就必须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货币与信用的社会最初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再生,如何自我维持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其实与回答问题的人预先采取的立场有密切关系,因此“关于货币含义的争论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中对立的政策”。第二个问题是货币如何被创造,如何与真实经济相连?第三个问题是利率如何被决定?历史上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是真实经济还是货币本身决定货币的价格?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控制货币数量?最后一个问题是货币怎样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这五个问题又可以不断衍生出许多其他的问题。目前所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却有相当的类似。作为学习货币金融学所必须要考虑的基础问题,这些普遍的研究方法就代表了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那些涉及时间、动态对策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方法已经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中。虽然这些方法并不都是货币金融学独创或独有的方法,但这类方法的引用的确推动和正在推动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1.3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方法和意义1.3.1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方法作为金融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货币金融学在学习方法上依然有一些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首先,从货币金融学产生的历史和学科构架来看,要真正把握这门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对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特别是在货币出现后,经济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其次,因为本书的各章都是从相关主题中最基础、最被公认(或最少争论)的理论出发,逐渐延伸到那些比较前沿、或最受争议的部分之中。因此,注意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也是学好货币金融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再则,注意把一些最新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货币金融学之中。1.3.2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意义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特别的意义。企业和投资个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更大范围的、诸如宏观经济体制、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安排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些宏观因素,正是货币金融学所研究的内容。货币金融学是一门包括理论、政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实务的学科。因此,对于那些金融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货币金融领域的学者和金融系统中的实务工作者都有特殊的意义,而推进货币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对货币的定义、起源、职能、形式的发展及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作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对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要认真理解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价值基础;了解货币本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当今世界存在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本位货币。同时还应对货币在社会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及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货币指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概要本章主要讨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当今货币存在的形式及分类;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及发展。2.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2.1.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物物交换的困难制约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必然打破物物交换在时间、空间和使用价值相互一致的制约;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物物交换矛盾,实现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初一般等价物还不是完全意义的货币,不同的地区和时期都有自己的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黄金来充当时,货币才真正产生。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到固定由黄金充当货币的四个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2.1.2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一般等价物既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也是货币的本质。第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和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货币是价值的代表。第二,由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代表着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商品交换成货币,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和私人劳动才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耗费的劳动才能够得到补偿。第三,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般财富的象征。今天,货币的具体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不会改变。2.2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度量与层次划分今天黄金已经退出货币行列,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发挥着货币的功能。具体形态的货币种类更加繁多,因此,需要从货币外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货币,对货币进行度量与划分,并定义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对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2.2.1货币的度量和定义1.现金货币现金是家庭、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纸币和硬币。现金是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流动性。现金数量的多少与一国的货币支付结算制度相关。支付结算制度越发达先进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我国目前整个商品交易中的现金量不到10%。现金主要用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消费方面,其量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状况。我国的现金纸币面值分别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辅币是本币单位元的等分,即角、分。我国中央银行对现金的度量使用M0指标。西方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现金度量指标。2.存款货币存款货币是以存款形式存在的一种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按不同的标准可将存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较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按可否通过银行转账完成支付交易行为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划转完成支付的活期存款(支票类存款),这类存款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在我们国家货币统计中,将其与现金一起统计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1)。M1=M0+活期存款。在对全社会的总需求进行分析时,M1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为M1基本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对经济均衡影响很强。第二类是不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存款,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些存款必须先转化为现金或活期存款后,才能完成交易支付功能。在统计中将其纳入广义货币的范畴(M2)中的一部分。M2=M1+定期和储蓄类存款。在我国的中央银行对货币定义和称谓中还有如下定义需要注意: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潜在货币(准货币)。我国目前将M2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2.2主要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1.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随着货币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政府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和紧缩加以控制。因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也就应运而生。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存量,是一国经济中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总量,构成央行和金融机构负债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货币资产的不同流动性。流动性是货币基本特征之一,指货币与商品的转换能力,在单一现金货币形式下,不存在转换能力程度差别问题。当货币形式多样化以后,各种货币形式流动能力出现了程度上的差别,这时流动性不仅指货币转换为商品的能力,还包括货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一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表现为它向现金转换的能力,即能不能自由转换为现金、在转换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价值损失等。货币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一方面与一国金融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有关,因此各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2.主要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内容略。可结合教材十三章的相关内容一起学习。2.2.3金融创新与货币层次划分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不同流动性的新兴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货币的层次定义越来越复杂。金融创新导致大量新的金融工具出现,涌现了许多新型账户,这些账户的出现模糊了传统货币层次的划分界限。主要的新金融工具有ATS、NOW、MMDA等。这类帐户可以开出支票或变相的支票,类似于活期(支票)存款,理应划入M1,但这些账户余额又大部分放在投资性储蓄账户上,似乎又应属于M2范畴。自动转账系统(ATS)。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创新,在这种业务中,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自动把必要金额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进行支付。这原本是为了规避对活期存款利息管制而进行的创新,却事实上提高了储蓄存款的流动性。可转让支付命令(NOW)。这种账户是储蓄账户,可以付息,同时也可以开出有支票作用的“可转让支付命令”,实际上也使储蓄账户具有了支票存款账户的性质。类似的还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为了避免利息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