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公元960~1368年)社会背景•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由于政府对医药的关注,医学队伍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医生地位明显提高,学术环境宽松,理学及运气学说的影响,《局方》盛行,开放式的医药交流,以及中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等因素促进了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新学肇兴”的大好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学家;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节医政设施的进步•(1)改进医事管理•(2)开设国家药局----官药局•(3)发展医学教育《宋太医局诸科程文》第二节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1)古籍的整理与刊行:1057年北宋政府设置“校正医书局”,整理出版了大量古典医籍,集中全国著名学者与医学家,校勘历代重要医籍三十多部,如《针灸甲乙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由国子监刻版印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方书的编著与发展:宋代三大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书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书影《圣济总录》书影第三节药物学的发展•(1)开宝本草•(2)嘉佑本草•(3)本草图经•(4)证类本草《大观本草》书影•唐慎微在医药上的最大贡献是著述药物学专著《证类本草》,他以《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为基础,参阅了《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专著,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其内容非常丰富,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达476种。在药物主治等方面,详加阐述与考证,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唐氏选辑书目达200余种,除医药著作外,还辑录了“经史外传”、“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医药方面的资料。在辑录古代文献时,忠实于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对研究六朝、隋唐、五代的药物和方剂学,对辑佚和整理古典医籍,提供了宝贵资料。全书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证类本草》书影第四节临证各科的突出成就•1.病因病机学:宋金以前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南宋医家陈无择另辟路径,提出“三因致病说”,明确了中医病因学概念。按照病因的来源、发病过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劳倦过度、房劳外伤等)三大类,还注意到致病因素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强调多种因素的复合性变化。三因说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后世中医学进行病因分类的依据。•2.诊断学:崔嘉彦《崔氏脉诀》;施发《察病指南》首次创造性地绘制脉象图;《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3.解剖学:《欧希范五脏图》与杨介《存真图》《欧希范五脏图》解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段而被逮捕杀害的义士,欧危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4.针灸学: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滑寿与《十四经发挥》;子午流注针法。仿针灸铜人•5.内科:两宋金元时期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对内科杂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风证、水肿、脚气等辨证论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金元四大家•6.外伤科:《卫济宝书》首创癌疾之名,总结历代医家对体表诸种恶性肿瘤的形状特点,绘制了颇为形象的“癌原图”。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最先对癌证的特征作了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最终可引起昏迷。•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李仲南《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书影•7.妇产科:杨子建《十产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书影《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大全》,作者为陈自明,成书1237年。本书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增删了部分内容,分为10门,每论之下,都加按语,并大多附以治验和新方。本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中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8.儿科:•(1)专科设置•(2)儿科理论体系形成: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3)痘疹专论•(4)特殊诊疗法•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3卷。宋代钱乙撰,由钱氏门人阎孝忠编集而成。书成于公元1119年。本书是中国早期内容比较完整,并载有病案的儿科重要专著。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9.法医学:《洗冤集录》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全书共5卷,卷1载条令和总说,卷2验尸,卷3至卷5备载各种伤、死情况。《洗冤录》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书中对于自杀、他杀或病死的区别十分明确,案例详明。第五节金元医家的创新一、社会背景二、学术特点三、学术影响四、学习重点与思考一、社会背景•1.政治更迭:少数民族政治的兴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族儒士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生价值取向,而儒学的入世观及道义观,使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退而选择了“良医”之路,这促使金元儒医更多地直接从事医学实践,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统一,促进医学的飞跃发展。•2.哲学思想:儒家学说变革与复兴•宋代理学的发展促进了运气学说的盛行,流传到金朝,引起了特殊的反应。金朝医家敢于提出运气古今有异,故疾病发生种类、性质也有不同等观点,摆脱了旧有常规来思考问题,他们充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有关方法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六气、病机、治疗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研究领域引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富有新意的认识。正是由于意识形态领域学术思想中活跃的创造精神,赋予金元医家一种全新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方法,使之能够突破常规,在医学理论发展无法解决实际应用的矛盾时,创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辨证施治理论,带来金元医学的繁荣。•3.学术基础:宋代医学的繁荣发展•政治局面相对稳定,重视发展文官统治,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经济繁荣,这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北宋政府为发展中医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许多诏令。如宋太祖、太宗、真宗、徽宗等关注医药,建立翰林医官院、尚药局、御药院、太医局、惠民和剂药局等医学管理及多种医药保健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医事制度与法规;不拘一格选拔医药人才;积极发展医学教育,大量培养专业人才;诏令天下,向全国征集医书及药材标本,并大规模校正医书,对本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整理总结,编著类似于国家药典的《局方》;使医学得以普及,为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对文人影响更大,儒医大量出现,宋代士人知医成为时尚,著名的儒臣学士留意医药者不乏其人;其中一部分进人医学领域,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改善了医学人员的结构,推动医学理论发展与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是当时医学事业高度发展的促进力。•4.客观需求:•晋唐以来,方剂积累明显增加,但药物和方剂理论却发展不足,杂病及外感病诊治比较僵化,辨证与用药之间还缺乏有机的联系,加之《局方》盛行以来,喜温好补,临证处方十分机械,使得前朝医学发展只有量的增加,很少有质的突破。到金元,由于各类疾病多发,而旧有理论指导下的临证方法,难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在这种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金元诸医家本着“改证世俗谬说”之旨,突破前人认识范围,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医学理论学说,使之在生理、病理、辨证、用药、及具体外感、内伤病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二、学术特点•1.刘完素•(1)时代背景: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这也就是人们称他做“寒凉派”的原因。•(2)生平与著作:•金代医学家(约1120-1200年)。字守真,号河间居士、通玄处士。河间(今河北)人。幼聪颖,酷嗜医书,二十五岁时即研习《黄帝内经》,刻意攻读,终有所悟,对《内经》有其独到体会,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有些著作尚待进一步探究其是否真为刘氏本人之作品。其弟子甚多,荆山浮屠、马宗素、穆子昭均传其学。•(2)学术观点:•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局方》燥热之剂。•(4)学术影响:•刘完素在治疗热性病方面的完整理论和对“五运六气”的独到见解,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对于温病学派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2.张元素•(1)生平著作:•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2)学术思想与特点:•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使脏腑辨证说由此而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脏腑病机理论也被不少医家所研究。至清代,则脏腑辨证理论趋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心包络之外,对于每一脏腑,张元素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统。•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药物归经理论也非常被张氏所重视。他认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泻胆火亦同。其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归经不同,无的放矢,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而且,张氏在归经学说理论的启示下,进而又提出来引经报使之说,如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