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在湖北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贾治邦国家林业局局长(2008年12月16目)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我非常高兴应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同大家一起就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特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林业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发展现代林业与建设生态文明;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个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危机之一,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国际斗争更趋激烈,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据英国政府气候变化与发展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到2035年,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20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2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气候变化已经和正在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受到严重挑战。经过长期的破坏,特别是最近100多年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人类的生存基础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对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严重,全球海平面上升呈加速趋势,近100年来,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约17厘米。2004年l月,北极地区合作委员会预测:到2070年北极将不再有冰盖,2l世纪末海平面将升高l米,沿海和低地国家的美好家园将变成汪洋,威胁到全球180多个国家6.34亿人的生存。气候变化还将导致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加,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的扩大,内陆湖泊、湿地加速萎缩,冰川与冻土面积加速减少。我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近50年我国西北冰川面积明显减少,冻土厚度减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极端性天气和火灾、洪灾、病虫害等灾害的频繁出现,如2007年8月发生的希腊火灾,使希腊一半以上的国土受到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国家灾难。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对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物种可能会加速灭绝,预测到本世纪末,25%—40%种类的动物将灭绝。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还将加剧淡水资源短缺,在未来20年内,拉丁美洲将有数千万人口、非洲将有数亿人口缺水。到2050年,亚洲将有数十亿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全球1/3的陆地将面临极度干旱,60个国家将因缺乏日耕种的土地和水资源而面临战争危机。二是全球粮食供给能力将严重削弱。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气候变化对人口最为密集的亚洲最直接后果是导致粮食减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活。2007年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际粮食价格飚升,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部分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有21个粮食出口国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12个严重缺粮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骚乱。三是人类的健康将受到严重威胁。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气候变化可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温和,湿度增加,加剧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的相关研究表明,气温变化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在美国、德国等目的城市,当有热浪袭击时总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发生在欧洲的热浪造成3.5万人死亡。同时,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会使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大,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危害人类健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指出,随着气温的升高,热带病会更加肆虐,仅新患疟疾的病人将增加8000万人。研究表明,未来随着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四是拿球政治秩序将受到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粮食,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大量人口将为寻找新资源而迁移,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海平面上升可能使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以及低地国家出现大量难民,给这些国家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全球气候变暖还可能造成更为严重和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灾难,导致社会需求超出政府掌控能力,引发政治危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那么,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排放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破坏森林资源,不仅全面损害了全球森林回碳能力,而且使其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源。目前,全球森林已由人类文明初期的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指出,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减少了一半,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据专家研究,林地转化为农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0.3%。另据专家研究全球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从1850年的每年3亿吨,增加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每年10亿吨,到80年代末达到每年20—24亿吨,占同期人类活动碳排放的23%—27%。正是由于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和大规模破坏森林植被,引起了大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字,2005年大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较前一年上升了0.5%.达到了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自18世纪末以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己累计增加了35.4%,产生了温室效应,这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与引起气候变化的两大人为因素相对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有两大对策:一是工业直接减排;二是森林间接减排,即森林固碳。工业减排即通过工业减产或技术改造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森林固碳,主要是利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碳汇”。1997年12月,在各国共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中,首次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即第一承诺期间,要把本国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减少5.2%。由于减排势必对各国工业、能源乃至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使发达国家完成它们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三种履约机制,即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中,排放贸易(或称碳交易)是指那些已经完成了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可把超额完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卖给其他发达国家;联合履约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共同实施减排或碳汇项目,将实施项目所获得的减排额度转让给另一个发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选国家可以通过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减排或碳汇项目,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指标。《京都议定书》已经对工业减排和森林固碳两条减排途径作了明确规定。这两条途径相比,森林固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经济、最可行、最现实,最见效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工业减排投资大,执行难度也大。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制订政策,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入,同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现有高污染企业。这样做,投资很大,代价高昂,而且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已采取的措施说明,减排效果并不明显。2004年,《京都议定书》附录l国家的C02排微量不减反增,比1990年增长了1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导致了排放总量的增加,另一万面这一减排途径成本很高,很难推行,并且会严重影响到本国的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当时美国和澳大利亚才拒绝签署《京部议定书》。按照美国的分析预测,如果美国签署《京都改定书》,到2012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排7%,这将造成美国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490万人失业。另据我国专家测算,如果我国将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个百分点,尽管C02排放量可以减少0.74%,但同时会造成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减少470万个就业岗位。第二,森林固碳投资少,效果十分明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圈、水圈、气圈之间能量转换的纽带。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02,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C02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200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报告说,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6%,而森林碳储量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比例为57%。全球森林年均吸收C02占生物固碳总量的80%。正是田为森林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京都议定书》己正式将造林、再造林固碳项目确立为第一个承诺期内用于抵减C02排放量的途径。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方面是通过扩大本国的森林资源来吸收C02,另一力面是到发展中国家购买林业排碳权来实现本国的减排指标。森林固碳的好处是,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据目前的国际市场价格,新造林固定一吨C02的价格约为2.8—5美元。因此,森林固碳已受到高度重视并已取得重要成效。如:日本减排指标为6%,其中39%通过“森林经营活动”和“植被恢复活动”来完成,21%通过减少工业排放来完成。目前,实行森林间接减排已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据专家测算:一个20万千瓦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约排放87.78万吨二氧化碳,可被48万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l驾波音777飞机从北京到上海来回旅程约4小时,l天1个来回,1年约排放28032吨二氧化碳,可放1.5万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1辆奥迪A4汽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2吨,可被11亩人工林在1年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当量抵消。围绕后京都议定书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动森林间接减排政策的制定,以进一步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独特作用。正是因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有如此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才使林业问题受到了全球的特别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热门话题。第一,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随着国际社会对森林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形成共识,林业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2月发表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与林业相关的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以较低的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增加碳汇,从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呼吁建立以排放贸易、技术合作、减少毁林等为基本要素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机制。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l3次缔约方大会议在印尼巴厘岛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围”,共有13项内容和1个附录,要点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关于减少毁林排放的内容,充分肯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指出,毁林和森林退化问题已被纳入具有法律效力的框架之中。第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外交活动的政治议题。由于林业的特殊性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生态问题中的独特作用,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首脑关注的大事,各国正在努力通过各种重大外交活动,发挥各自在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澳大利亚西尼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得到各成员的一致支持,写入了会议通过的《悉尼宣言》。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中欧领导会晤、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多次被写入《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