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育目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人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还有某中学把校训定为“为学生30年后着想!”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提高自己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你们是怎样来分析它们呢?有学生说:门门功课的分数都相同,这就是全面发展。你们赞成这种说法吗?你可能也已经发现,素质教育是“雷声大雨点小”,应试教育却是“批而不亡”,谈起素质教育大合唱,大家都“慷慨激昂”,推开学校教室的门却是“涛声依旧”。你们能解释这个现象吗?通过前面对教育本质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这是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第七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与层次二、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三、教育目的功能四、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五、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一、教育目的概念与层次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教育目的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和方针,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它一般在教育法或教育方针中规定,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和长期目标,教育目的可以理解为一级教育目标,具有最高度的概括性,表现普遍的、总体的价值,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规定三方面的内容: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新课程总目标,就是基础教育学段(含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它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培养人的具体的质量规格或特定要求。培养目标中国小学的培养目标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我国小学的培养目标是:(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宽厚,教育教学技能全面,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适应新世纪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和小学教育科研的高素质师资人才。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类学校某个专业特定的具体标准。所有的培养目标都要根据总的教育目的而制订,符合总的教育目的;总的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来实现。一般属于特殊之中,这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广义为课程总目标,狭义为分科课程目标。分科课程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发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是具体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它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个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从教育者角度来理解教育目标1、生活目标生活目标是指教育应该首先成为青少年、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把教育变成青少年、儿童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教育目标不仅仅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且也要为现实生活服务,使现实生活成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2、职业目标职业目标主要包括未来所从事职业劳动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读、写、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与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3、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是指学生在人生的理解、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不是一个间接的目的。”“我们不能以牺牲今天来换取明天作为代价。现在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实际就是以牺牲儿童的今天的希望换取明天的发展,但有时候,当儿童还没有走到明天,他的创造力、他的健康已经夭折。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教育。”二、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史上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是从个人发展出发,依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另一种是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导向功能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总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的,以便培养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教育目的不正确或对教育目的理解不深刻,都会使教育目的达不到。只有坚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才能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三、教育目的功能2、调控功能教育目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起支配、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对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作依据。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判断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社会要求,要以教育目的为评价依据。首先表现在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与好坏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这本是一个常理。然而,在实践中可以经常看到种种违反常理的做法。例如,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升学率高,便是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就会得到舆论的“称誉”、领导“赞赏”;反之,则会招致一片蜚语。有位校长说的好:“升学率的高低是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升学率高应该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果,而不应该是片面追求的目标。一所学校应当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从德、智、体几方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面对着当前学校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制约的情况,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真正沿着党的教育方针所指引的道路前进,充分发挥教育目的的评价与标准作用,来统一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是何等的重要!四、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总是要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基础,在阶级社会里,它只是服从于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各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不同,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或国家所规定的教育目的也不同。这就是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二)教育目的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性1、人身心发展整体性的规律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性2、人身心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对教育目的的制约3、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性五、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学说(二)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的含义1、人的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自由充分的发展,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要求一个人既懂得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又能用知识技能来进行生产。2、人的才能和志趣获得多方面的充分发展3、人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要全面打基础。从人的个性发展来看,学生的目标应该包括个性的发展。从教育目标来看,这里主要涉及两条: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个性发展。(a)人的全面发展(在内涵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方面,即发展的“全面性”;二是“纵向”方面,即人的发展的充分自由的程度。前者是基础,是总体要求,一切人都要全面发展,而不要片面发展;后者是提高,就是尽量使更多的人获得尽量充分与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也就是身与心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身心和谐与统一的发展,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手脑并用。(b)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主要指个人的不同与他人的特性的健全的充分的发展。个性发展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独立性的发展——前提;二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基础;三是人的独特性的发展——表现。个性发展与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并不等同于特长发展,有特长的学生不一定有个性,训练特长不同于发展个性。特长只表明专业成绩,而个性则表明人格,是完整的人的品性。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但更要重视发展个性。对于人的发展来讲,追求多样、避免单调,追求横向、避免失衡,可以说是自然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天性在人的发展上的表现。既然如此,教育就应该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层面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并将此作为其永恒的目标。教育改革在观念上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在达到基本共性目标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全面发展,但不强求平均发展;要求全体提高,但不强求同步提高。个性教育理论:是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而且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抑制和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而对学习者而言是鼓励各显神通,特别是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承认人的发展,又抑制个性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发展上的平庸。“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一颗宽爱的心去保护孩子的个性,而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一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注重人的个性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要点: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的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分工造成的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资本主义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制度将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理想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发展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三、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发展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中,上述两种提法被结合了起来,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直到了1978年,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得到了表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