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知识1.著作的发表出版2.著作的政治背景3.著作的学术背景这篇著作由一个序言、一个结束语和四章正文构成。序言简要地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原因。四章正文论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解体;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旧唯物主义的缺陷;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产生的必然性及基本原理。结束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融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于一体。二篇章结构三文本解读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方法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3.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4.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始于“惊异”,最初表达为“这是什么?”◆英文“philosophy”,本意是“爱智慧”。◆从人类哲学的起源来看,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书籍:《周易》;《圣经》;《吠陀经》。深邃的中华文化源头西周时的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用卦象判定人事吉凶,非常难懂。春秋时期的孔子在晚年时讲卦辞,他的弟子由此编著了《易传》。汉武帝时期《易传》作为五经之首。儒家的五经:《周易》(即《易传》)、《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悠远的西方文化源头圣经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是耶稣诞生前,犹太人与上帝订立的盟约,守十戒。新约是耶稣诞生后,在十字架上受难后复活,为人类赎罪,在全人类与上帝之间重立的盟约。(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古老的印度文化源头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通过先知把真理传给世人。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断。在西方哲学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接近于它的本来面貌。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争辩贯穿始终。西方哲学从它产生之日起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时期:近代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古希腊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德国古典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无定论,它是一条追求智慧的真理之路。哲学有三个基本问题: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神是什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深刻而准确地概括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古希腊哲学(公元前七世纪---公元五世纪)古希腊哲学主要探讨自然世界是怎样产生的,世界的本体是什么,即本体论。这一时期的主要哲学问题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是精神的就是唯心主义,本体是物质的就是唯物主义。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他提出自然世界是由水构成的。水的世界是本体世界。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观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抽象思维与概念性思维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开创了抽象思维的先河。苏格拉底知识论哲学奠定了西方哲学概念性思维的基础。什么是善?答:“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提出理念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世界是由理念(概念)构成的。理念世界是本体世界,现实世界是现象世界。本体世界是不动的、不变的,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柏拉图主张政治精英论,政治与哲学处于若近若离的矛盾中。概念世界现实世界神中世纪—近代哲学中世纪(公元五—十四世纪):宗教统治时代,哲学成为论证上帝的工具。文艺复兴时期(公元十四世纪—十六世纪):人用哲学反对宗教,重拾人的尊严。西斯廷教堂壁画圣彼得大教堂米开朗基罗近代哲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探求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之争:经验论→感性认识→客观世界;唯理论→理性认识→客观世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近代哲学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主观世界科学实验(经验论)数理推论(唯理论)经验事实的知识(需要与客观世界打交道)纯粹推理的知识(不需要与客观世界打交道)客观世界休谟(1711年-1776年):不可知论“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联想”数理推论(唯理论)科学实验(经验论)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科学知识德国古典哲学:解决休谟问题康德(1724-1804年)费希特(1762-1814年)谢林(1775-1854年)黑格尔(1770-1831年)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马克思(1818-1883年)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1770-1831年)◆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可知论◆辩证法的方法论◆政治保守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认识绝对精神自然人黑格尔辩证法外化无有否定之否定无=道=绝对精神道,可道,非常道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权威费尔巴哈(1804-1872年)费尔巴哈提出人本学哲学,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这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辩证法实践物质世界认识实践检验真理实践认识绝对精神自然人黑格尔辩证法外化马克思辩证法实践物质世界认识实践检验真理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新的哲学方法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将黑格尔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就形成了新的唯物主义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或者宁可说,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在当代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小结古希腊哲学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近代哲学是思维与存在是否能够统一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精神)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与存在是统一的,持可知论。人的认识过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本体世界现实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二元对立形静而止上地学看片待面事地、物孤立地、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地、变化发展地、对立统一地看待事物的方法2.方法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3.历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理解人斯芬克斯之谜: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埃及胡夫金字塔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答案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二:如何理解社会◆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立足“实践”解释社会:“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之三:如何理解历史恩格斯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4.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但它又与自然发展史有着明显的不同:◆自然史是完全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社会史是人的实践的结果,即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动机采取行动的结果。(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动机是经济利益驱动。◆经济利益关系决定了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因为争夺经济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行动都有动机,历史是所有人动机的合力。◆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动机。”(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劳动者(人)劳动资料(机器)劳动材料(原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交往关系产品的交换与分配关系谁占有劳动资料生产方式三当代意义1.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2.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能力3.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4.坚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立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幕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