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预防对策及几点体会近年来,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刚刚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又出现了“看不起病”的问题。“看病贵”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医药费包括医疗服务费和药费两大部分,通常将两者合二为一,统称为医药费。医院通过药品经销商购入药品,又通过医生处方将药品运用到患者身上。在药品的采购使用上医院及医生享有主动权,加之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为了争夺医院这个市场,进行不正当竞争,在医药行业中出现购销方面的不正之风。这种不正之风的存在,助长了药品虚高价格的形成,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一、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表现1、高价药、大处方等不合理用药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在现行医药不分管理体制中,受经济利益驱动,在同类药品中,医生往往使用价格较高的药品,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并在品种和数量方面存在扩大的倾向,一张门诊处方少则近百,多则几百甚至上千元,形成了“大处方”现象。2、折扣、让利等行为合法存在,形成了药品虚高价格。医院药品销售价格是在进价基础上加一定批零差率,进价越高,销售价格就越高,批零差价也就越大。由于医院掌握药品使用权,药品生产与经营单位为了争夺市场,便竞相以折扣、让利等形式向医院推销高价药品,让利折扣部分便进入营销成本,从而形成了药品虚高价格。据了解,一些药品零售价高的惊人,是出厂价的几倍甚至是十几倍。3、开单提成或处方费等非法营销手段腐蚀了“白衣天使”。随着药品生产科技的不断发展,用于临床的药品品种数量繁多。同一种药品多家企业生产,同一种药品经商业化包装后,变成了名称不同的多种药品。这就是现在常说的“一药多名”现象。经营单位为了控制医生的处方权,促使多开其供货药品,以开单提成或处方费等形式,给医务人员好处。在这种非法营销手段的驱使下,一些价格低、疗效稳定的药品失去了市场。4、以行医为名,行卖药之实,无证行医屡禁不止。由于药品流通中的虚高价格,药品的批零差率实际远比国家规定高得多,推销、贩卖药品可获得高额利润,这样,社会上不但产生了许多药贩子,而且出现了许多以行医为名、行卖药之实的非法诊所。他们从药贩子手中低价购进药品,以稍低于医院药价销售给患者,从中牟利。非法行医、无证行医存在以及屡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是有暴利可图,这些场所往往是假冒伪劣药品的栖息地。二、医药购销不正之风产生的原因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既有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既有职业道德建设不足的问题,也有现行人事分配制度弊端。尽管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其根源是医药行业特别是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所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以药养医”。为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福利性,长期以来,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由政府定价,医疗机构低于成本价收费,不足部分由政府或企业补助。与之相反,药品生产经营实行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由于政府或企业对公立医疗机构投入减少,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代,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亏损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靠多卖药来弥补亏损,积累发展资金。这样,就产生了不规范用药行为,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局面,从而滋生了不正之风。2、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证行医屡禁不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机构由过去国有、集体办医过渡到全社会办医,但医疗机构管理制度没有改变,对所有医疗机构都实行同样的管理制度。如允许经营药品,执行一个收费标准,享受免税待遇等等。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仅靠卫生行政部门用规划、审批等行政手段进行,不能利用价格、税收等其它经济手段加以规范和管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乱办医现象,无证行医,非法行医屡禁不止,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构成威胁。3、医疗机构医药不分的核算制度助长了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形成。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技术性服务,收取规定的劳服费。药品是医院经销的一种特殊商品,它本身不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及经济效益应该体现在医疗服务上,而不能体现在销售上。现行医药不分的核算制度体现不出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药品收入就成为医院主要的经济收入,促使医疗机构成为药品经营单位,为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4、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存在弊端。医疗机构虽属卫生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激发卫生事业活力,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与增收节支工作。医疗机构内部实行以经济收入为核心的考核奖惩办法,医疗机构的这种运行机制又在客观上促使高价药、大处方等不规范用药行为发生。三、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预防对策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行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只有建立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医药购销活动中不正之风的发生。1、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对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给予补助,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享受减免税费待遇。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自主经营,照章纳税的管理方式,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由市场调节,优质优价,对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等依法征税。通过实施分类管理,综合运用价格、税收等手段,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购销直接利益关系,纠正以行医为名、行卖药之实的违规行为,净化医疗服务市场。2、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将医疗机构收入分为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对医疗服务和药品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要在逐步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把医院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独立核算,照章纳税。当前可先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收支结余全部上缴主管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返还,主要用于弥补医疗成本以及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等其他卫生事业。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杜绝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发生。3、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主要产生于医疗机构不规范购药行为,因此,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规范购药行为是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杜绝假劣药品流入医疗机构,切实减轻患者和社会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的关键环节。当前要积极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规定,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等竞争原则,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政府卫生、价格、经贸、药品监督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药品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建立适合当地实际、廉洁高效的招标采购组织管理形式。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在不断强化医德医风教育的同时,建章立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坚决取缔开单提成、处方费等回扣行为,禁止大处方、高价药等不规范用药行为。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岗位管理实行聘用制,实行岗位工资,明确权利义务。改革医疗机构以经济收入论分配的做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内部分配办法,真正体现医疗服务劳务价值。四、在近年来治贿的工作中,我们初步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1、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基础。要宣传上级的政策规定,组织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深入学习和领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要做开展政策攻心,和他们讲党性、讲纪律、讲政策、讲法律,要打消侥幸心理,消除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模糊观念,划清是与非、对与错、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增强做好自查自纠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构建长效机制是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关键。构建长效机制,既要抓当前,又要抓长远。从当前来看,我们要探索并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生处方制度、规范管理交易中的折扣、医德医风考核档案制度及建立巡查工作制度、行贿企业黑名单制度等长效机制。从长远来看,就是要深化医药卫生领域三项改革、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商业贿赂行为。3、领导的重视是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保证。治理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有要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高度重视并抓好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组织本系统深化自查自纠工作,加快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积极配合执纪执法机关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要侦破几件有典型代表的案件,首先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让人们改变习惯,不再敬畏“潜规则”,而是相信法律。治理商业贿赂,仅靠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让人们通过媒体知道有人因商业贿赂受到处罚,更要让群众通过执法执纪机关查办案件,看到身边的人因搞商业贿赂受到处罚。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改变观念,树立信心。医疗购销中不正之风当前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不规范购药行为和不规范用药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因此,要在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与用药行为方面建章立制,贯彻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推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健全与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让人民群众看上病、看起病,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