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陈佳琪并发症糖代谢紊乱发热反应3误入动脉12静脉穿刺失败4一、误入动脉•发生原因: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入动脉。护理人员业务欠熟练或选择血管不当,误将静脉当成动脉进行穿刺。•临床表现: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退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临床表现为输液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一、误入动脉•预防及处理:1、了解患儿病史、病情。条件许可尽可能让患儿安静或熟睡下穿刺。2、护理人员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位置。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二、糖代谢紊乱•发生原因:多发生于代谢性、消耗性疾病患儿,如重症感染、极度衰竭患儿。静脉输入葡萄糖过程中,若输注速度突然变慢或中止,易发生低血糖。若输注速度过快,易发生高血糖症。•临床表现:患儿哭闹或懒散无力、拒乳,嗜睡。化验室检查血糖升高或降低。二、糖代谢紊乱•预防及处理:1、严格按计划输液,根据病情及时调节输液种类及输液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2、对不能进食、长时间输液患儿,定期检查衡量电解质的各种指标,按需补给。注意监测电解质、血糖,并记录好患儿的24h出入量。如发生低血糖,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出现高血糖时,暂停输入葡萄糖溶液。三、发热反应•发生原因:1、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源。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致热源带入体内。2、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3、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三、发热反应•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寒战,皮肤出现花纹。体温可达40~42三、发热反应•预防及处理: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3、合并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尽量减少过多的合并用药。三、发热反应•预防及处理:4、注意患儿体质,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措施。5、治疗室、病房输液时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陪人,防止灰尘飞扬。6、严把药物关、输液器关、操作关三关。7、反应轻者减慢速度,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三、发热反应•预防及处理:8、严重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9、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四、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1、操作者心理失衡,情绪波动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面对患儿家长的焦急疑虑、缺乏信任。2、患儿血管被人为损伤。3、在拔针时针眼处理不当,使皮下淤血、青紫、肿胀,导致静脉难以显现而影响穿刺四、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4、操作者判断失误:由于小儿血管充盈度差,特别是大量失水、失液、严重贫血的患儿血管干瘪,穿刺时常无回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也会导致穿刺失败。5、缺乏患儿配合:小儿对穿刺往往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在他们的吵闹中长会使得枕头脱离、移位,造成皮下组织渗出,局部水肿。四、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6、进针的角度与深度:由于患儿静脉浅表,进针角度以针头与头皮夹角15~20°为宜,甚至更小,肥胖小儿针管要刺入稍深一些7、患儿家长及亲属的态度、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操作的刺激源。四、静脉穿刺失败•临床表现: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四、静脉穿刺失败•预防及处理:1、心理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经常保持一种自信、沉稳、进取的良好心态。还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以利于劝导和安慰患儿家长,已取得他们的配合。四、静脉穿刺失败•预防及处理2、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血管。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3、穿刺的操作:应选择与静脉大小相适宜的针头。穿刺前要“一看二摸”,穿刺时做到稳、准、浅、轻。拔针时应顺血管纵向压迫,这样才能按压住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穿刺点拔针时角度不宜过大,动作宜轻。四、静脉穿刺失败•预防及处理4、穿刺后的护理:穿刺成功后应强调针尖的固定处理,如在四肢浅静脉穿刺,应用小夹板固定,松紧要适度。另外,应请家长协助看护,对已懂事的患儿应根据小儿特点进行心理诱导,使其合作。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