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辅助存储器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当前的辅助存储器主要有磁表面存储器和光存储器两大类。磁表面存储器是将磁性材料沉积在盘片(或带)的基体上形成录介质,并以绕有线圈厂磁头与记录介质的相对运动来写入或读出信息,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磁表面存储器又有数字式磁记录和模拟式磁记录两种,数字式磁记录主要有硬盘、软盘和磁带。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存储器主要是光盘(opticaldisk)。光盘的记录原理不同于磁盘,它是利用激光束在具有感光特性的表面上存储信息的。光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辅助存储器。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1.存储密度存储密度是指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磁层表面所存储的二进制信息量。对于磁盘存储器,可用道密度和位密度表示,也可以用两者的乘积——面密度表示。对于磁带存储器,则主要用位密度表示。磁道指的是存储在介质表面上的信息的磁化轨迹,磁盘与磁带的磁化轨迹是不同的。对于磁盘存储器,因为磁盘旋转,而磁头可处在不同的半径上,所以磁道是磁盘表面上下许多同心圆,在有多个盘片构成的盘组中由处于同一半径的磁道组成的一个圆柱面,称为柱面。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沿磁盘半径方向单位长度的磁道数称为道密度。道密度的单位是道/英寸(trackperinch,简称TPI)或道/毫米TPM。磁道具有一定的宽度,叫道宽。它取决于磁头的工作间隙长度及磁头定位精度等因素。为避免干扰,磁道与磁道之间需保持一定距离,相邻两条磁道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叫道距。单位长度磁道所能记录二进制信息的位数叫位密度或线密度。单位是位/英寸bpi(bitperinch)或位/毫米bpm。对于磁带,其磁道是沿着磁带长度方向的直线,存储密度主要用位密度来衡量)例如,访用磁带的记录密度有8bpi,1600bpi和6250bpi等多种。道宽、道距、位密度、道密度道距道宽道密度位密度磁盘(硬盘)的存储物理格式扇区62扇区63扇区0扇区1磁道1024磁道0柱面(所有不同盘片上的相同磁道)道密度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2.存储容量存储容量指磁表面存储器所能存储的二进制信息总量。一般用字节为单位。磁盘存储器有格式化容量和非格式化容量两个指标。格式化容量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记录格式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也就是用户真正可以使用的容量。非格式化容量是磁记录表面可以利用的磁化单元总数。将磁盘存储器用于计算机系统中,必须首先进行格式化操作,然才能供用户纪录信息,格式化容量一般为非格式化容量的60%~70%。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3.寻址时间磁盘存储器采取直接存取方式,寻址时间包括两部分:一是磁头寻找目标磁道所需的找道时间;二是找到磁道以后,磁头等待所需要读写的区段旋转到它的下方所需要的等待时间。由于寻找相邻磁道和从最外磁道找到最里面磁道所需的时间不同,磁头等待不同区段所花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取它们的平均值,称作平均寻址时间Ta,它由平均找道时间Tsa和平均等待时间Twa组成:Ta=Tsa+Twa=(tsmax+tsmin)/2+(twmax+twmin)/2平均寻址时间是磁盘存储器的一个重要指标。硬磁盘存储器比软磁盘存储器的平均寻址时间短。磁带存储器采取顺序存取方式,不需要寻找磁道,但需要考虑磁头寻找记录区的等待时间,实际上磁头不动,磁带移动,所以寻址时间指的是磁带空转到磁头应访问记录区所在位置的时间。8.1.1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与技术指标4.数据传输率磁表面存储器在单位时间内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的位数或字节数,叫数据传输率Dr。为确保主机与磁表面存储器之间传输信息不丢失,传输率与存储设备和主机接口逻辑两者有关。从设备方面考虑,传输率等于记录密D和记录介质的运动速度V的乘积。从主机接口逻辑考虑,应有足够快的传送速度接收/发送信息,以便主机与辅存之间的传输正确无误·5.误码率误码率是衡量磁表面存储器出错概率的参数。它等于从辅存读出时,出错信息位数和读出的总信息位数之比。8.2磁记录原理与记录方式8.2.1磁记录原理磁表面存储器通过磁头和记录介质的相对运动完成写入和读出。写入过程:记录介质在磁头下匀速通过,若在磁头线圈中通人一定方向一定大小的电流,则磁头导磁体被磁化,建立一定方向和强度的磁场。由于磁头上存在工作间隙,在间隙处的磁阻较大,因而形成漏磁场。在漏磁场的作用下,将工作间隙下面介质平面上微小、区域的磁性粒子向某一水平方向磁化,形成一个磁化单元,水平磁记录。当漏磁场消失以后,由于磁层是硬磁材料,因此磁层呈现剩磁状态。而磁头是良好的软磁材料,线圈内电流消失以后,又回到未磁化状态。如果在磁头的写入线圈中连续通入不同方向的电流,磁化单元的方向不同,剩磁状态也不同,用以代表二进制信息的“1”和“0”。随着写入电流变化和记录介质的运动,就可将二进制数字序列转化为介质表面的磁化单元序列。8.2.1磁记录原理读出过程:是将介质上记录的磁化单元序列还原为电脉冲序列的过程。当记录介质在磁头下匀速通过时,不论磁化单元是哪一种剩磁状态,磁头和介质的相对运动将切割磁力线,因而在读出线圈的两端产生感应电压e。e的幅度与读出线圈的匝数n,运动的相对速度v以及剩余磁通随移动距离l的变化率成正比:e=-nd/dt=-n(d/dl)(dl/dt)=-nvd/dl读写原理写入线圈Iw读出线圈e磁力线后间隙g工作间隙局部磁化单元局部磁化磁记录原理纪录前纪录后不同的剩磁方向分别代表“0”、“1”磁性粒子磁化单元8.2.1磁记录原理垂直磁记录原理垂直记录是利用磁头磁场的垂直分量,在具有各向异性的记录介质上写入信息,从而在介质上形成垂直于磁层表面的小磁化区(主磁体);而在读出信息时,则利用介质记录区穿过磁层表面的磁场的垂直分量去感应磁头线圈。下面是在水平记录和垂直记录的磁道中,主磁体的排列方式的对照。8.2.2磁记录介质与磁头1.磁记录介质(1)磁记录介质指的是涂有薄层磁性材料的信息载体。可以脱机保存信息,并且可以作为不同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手段。因此又称为磁记录媒体。根据磁记录介质的基底不同,主要有软性介质(磁带和软磁盘片)和硬性介质(硬磁盘片)两种。磁性材料也有颗粒材料和连续材料两类。一种好的记录介质应该具有记录密度高、输出信号幅度大,噪声低,表面组织紧密、光滑、无麻,电,薄厚均匀,对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不敏感,能长期保持磁化状态等特点。最常用的磁性材料是–Fe2O3针状颗粒材料,称为磁粉,采用涂布工艺将其涂敷在基体上形成记录介质。8.2.2磁记录介质与磁头1.磁记录介质(2)(1)平涂工艺利用涂布机在带基上涂敷磁浆,其涂层厚度的均匀性相对后面的甩涂工艺来说较差,因此,提高记录密度有困难,适用于制造磁带和软磁盘。(2)甩涂工艺也称离心涂敷,这种工艺可以在铝合金盘基上制造硬磁盘,也可以在柔性片基上制造软磁盘。制造高记录密度的软磁盘和标准软磁盘经常使用甩涂工艺。8.2.1磁记录原理2.感应式磁头(1)磁头是实现电/磁转换的装置。用电脉冲表示的二进制代码通过磁头转换成磁记录贪质上的磁化格式。而介质上的磁化信息又要通过磁头转换成电脉冲。介质上已记录信息的清除是通过磁头将介质上磁层向某一方向饱和磁化或去磁而得。因此磁头的性能对于写、清除、记录密度和读出速度等均有影响。8.2.1磁记录原理2.感应式磁头(2)在一个具有缝隙的环形导磁体上绕上线圈,就构成了磁头。磁头的导磁体用两半环对接而成,存在着前后两个间隙后间隙的存在增大了导磁体的磁阻,因此后间隙做得很小。前间隙在磁头极尖处,信息的读写均要通过它,因此又称为工作间隙。工作间隙一般装有非磁性材料,如云母、玻璃或二氧化矽等以增大磁阻,使导磁体的磁力线绕过工作间隙形成漏磁场,从而可以磁化纪录介质而存储信息。间隙越大,漏磁通就越多,记录的信息越可靠。但间隙过大,磁化单元面积大,又将影响记录密度。8.2.1磁记录原理2.感应式磁头(3)按工作方式分为接触式磁头和浮动式磁头两种。接触式磁头在读/写时,磁头与记录介质直接相接触。它常常用于磁带机和软磁盘机中,其结构简单,但磁头极尖区和介质易受到磨损,磨损程度与介质相对于磁头的移动速度、极尖的几何回状,磁性材料的硬度、头面的接触力,介质表面质量等因素有关。浮动式磁头是由介质高速运动时产生的气流,在磁头与介质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极薄的空气薄膜(气垫),故使磁头与介质表面脱离接触而浮动。8.2.1磁记录原理2.感应式磁头(4)浮动间隙是浮动式磁头的重要参数,它的减小可以提高记录密度。硬磁盘采用浮动式磁头,由于盘片旋转速度快,磁头不与盘片表面接触,因而硬磁盘存取速问快,可靠性高。但在盘片停止旋转之前,磁头必须从读写位置退到原始位置;启动磁盘工作时,须待盘片达到一定转速后磁头才能进到盘片上面执行寻道操作,否则可能损坏磁头或划伤盘面。8.2.1磁记录原理3.MR磁头(1)随着计算机对大容量硬盘驱动器的需求,促进高密度磁记录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感应式磁头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读出记录信号,而记录密度的提高使得相邻磁化单元之间产生干扰,导致磁头感应线圈中流过的磁通量减少。而且驱动器的小型化使磁盘转动的线速度下降,这会导致磁头读出线圈中磁通量变化率的降低。这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磁头读出信号幅值的急剧下降,从而不能正确读出记录信号。利用磁致电阻效应(magnetoresistive,简称MR)磁头能在高密度记录的情况下读出信号。MR磁头是专用于读出的磁头,它不能完成写入工作,但它具有高的输出灵敏度和与磁盘转速无关的输出特性,所以需要与专用的写入磁头配合使用。8.2.1磁记录原理3.MR磁头(2)什么是磁致电阻效应?将某些磁性材料放在磁场中,如果通以一恒定电流,当外加磁场改变时,该材料的电阻率也随之变化,这就是磁致电阻效应。MR磁头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硬盘机和磁带机中,尤其是在大容量的硬盘驱动器中。但MR磁头的价格仍较贵。8.2.3磁记录方式(1)为了提高磁表面存储器的性能,扩大存储容量,加快存取速度不仅要了解磁记录的物理过程和记录介质与磁头的性能,而且要研究磁记录方式对提高记录密度和可靠性的影响。磁记录方式是一种编码方法,指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将一连串二进制数字信息变换成存储介质磁层的相应磁化翻转形式,并经读写控制电路实现这种转换规律。采用高效可靠阶录方式,是提高记录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后面给出几种常见的磁记录方式的写入电流波形,也是磁层上相应位置所记录的理想磁化状态或磁化强度。8.2.3磁记录方式(2)(1)归零制(RZ)(2)不归零制(NRZ)(3)见“1”就翻的不归零制(NRZ1)(4)调相制(PM)(5)调频制(FM)(6)改进调频制(MFM)磁纪录方式波形图(写入电流和磁化强度)数字序列101110001RZNRZNRZ1PMFMMFM8.2.3磁记录方式(3)读出信号当记录介质在磁头下匀速通过时,如磁层的磁化强度发生变化,将在磁头的读出线圈中感应出电压。101110001磁化强度读出信号(a)不归零制(NRZ)101110001磁化强度读出信号(b)见1就翻的不归零制(NRZ1)101110001磁化强度读出信号(c)改进调频制(MFM)8.2.3磁记录方式(4)评定一种记录方式的优劣标准主要是编码效率、自同步能力等。从磁表面存储器读出信号时,为了分离出数据信息必须要有时间基准信号,称为同步信号。外同步:从专门设置用来记录同步信号的磁道中取得同步信号。自同步:就是指能从读出数据(脉冲序列)中提取同步信号。8.2.3磁记录方式(5)自同步能力是指从单个磁道读出的脉冲序列中提取同步时钟脉冲的难易程度。自同步能力的大小可以用最小磁化翻转间隔与最大磁化翻转间隔的比值R来衡量。比值磁化强度越大,自同步能力越强。NRZ、NRZ1没有自同步能力,当连续“1”时,NRZ不发生磁化;连续“0”时,NRZ、NRZ1不发生磁化;PM,FM,MFM具有自同步能力,FM的最大磁化间隔是T,最小磁化间隔是T/2,RFM=0.5。8.2.3磁记录方式(6)编码效率是指位密度与最大磁化翻转密度之比。编码效率的高低是指每次磁层状态翻转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