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城市郊区管理第一节城市郊区化•一、城市化中的郊区化•简单地讲,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是由传统、落后、分散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文明的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总结城市化的形式,一般可以将其归纳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二种。其中向心型城市化,又称为集中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有时又称为分散型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功能、城市资源、城市活动向城市中心向周边离心开展或扩散、辐射和分流,使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过程。离心型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离心型城市化的两种类型和阶段。•(1)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简称郊区化)。所谓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相对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过程。•(2)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所谓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二、我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与特点•1.我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总的来看,我国还处在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但一些较发达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1)城市人口和生活空间的郊区化•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的分散。•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以及郊区化的不断发展,使郊区已不仅仅是居住空间,而且也成为郊区居民工作、娱乐等日常生活的生活空间。伴随郊区居住、郊区就业人数的增多,加上各种商业及服务业设施的配套化,越来越多的郊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限制在郊区范围内。•(2)中心商业区衰退和郊区商城的火爆•(3)工业企业大量向郊区迁移•(4)近郊别墅区和远郊度假村的发展•2.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1)被动式郊区化•(2)居住郊区化略迟于工业郊区化•(3)城市向心发展阶段下的郊区化•(4)圈层扩展式郊区化•三、我国郊区化管理的政策建议•1,加强政府调控,强化市场作用•2,防止“摊大饼”式郊区化•一要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选择发展城市捷运系统,修建高速公路、轻轨和地铁等通勤手段。建设公共交通设施方面,北京的经验值得很多城市借鉴。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我国特大城市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建成区的过度蔓延。•3,进一步完善城市郊区化的各种制度和政策•4,完善城市体系,引导生产力向郊区扩散•城市应努力构建“中心城—卫星城—县城—集镇”四级城镇体系;积极培育卫星城和县城的综合功能,将开发区配置于郊区副中心和卫星城镇,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型开发区,吸引中心区更多的人口和产业。第二节城市郊区的管理•一、城市郊区的概念与特点•关于城市郊区(Suburb)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没有统一、权威的说法。西方学术界在研究郊区化的过程中,对郊区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论,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对郊区的概念也存在一些争论。我国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接受的定义是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提出的。周教授认为,郊区为城市行政区内,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域,包括了围绕着中心区的建成区。这里的中心区相当于西方的中心市。•从郊区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郊区的几个特点:•1,动态性•2,双重性•3,相对独立性•二、城市郊区的层次划分•首创区位经济学研究的法国经济学家约翰。冯。杜能(JohannHeinrichvonThunen1783--1859),在其1926年撰写的《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根据与城市距离远近的不等,进而运入城市的农产品费用不同的原则,把城市郊区划分为近郊、中郊和远郊三个层次,包含六个圈(即杜能圈),各圈分别是生产不同产品的专业区: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1/3种黑麦、1/3种燕麦、1/3休闲)农作制区以及放牧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沿袭这种“城---郊二分法”的城市地域结构划分概念,到目前仍然按照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来划分城市,即把郊区划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两个层次。•三、城乡结合部及其管理•1.城乡结合部概述•(1)城乡结合部的划分及特点•城乡结合部,又称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ruralContinuum)、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它是一种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地区。•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除具有郊区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性。这主要具体表现为:•第一,土地利用的过渡性。•第二,社会经济特征的过渡性。•第三,人口特征的过渡性。•(2)城乡结合部的功能•具体来说,城乡结合部的功能主要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城乡结合部服务城市的功能,一是为城区生产生活提供粮食、蔬菜、水果、肉鱼蛋奶、水等生活资料,有的还提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充当“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二是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诸如环城和出口公路、水利、防洪抗旱等基础设施;三是为城区发展提供土地以及提供就业扩散转移的载体;四是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支撑城区发展。•城乡结合部富裕农民的功能是指,第一,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即发挥紧邻城区的优势,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好自己的家园;第二,服务和示范农村。即发挥自己沟通城乡联系的特殊作用,迅速传递城乡之间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对一般农村起到示范的作用。•2.城乡结合部的管理•(1)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复杂性•1)户籍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2)外来人口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3)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此外,行政区划的复杂性也是城市郊区管理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2)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基本思路•首先,进行郊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郊区政权机构并明确划分其职权范围。•其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最后,重视土地利用的管理。第三节卫星城的建设与管理•一、卫星城理论的提出•卫星城(SatelliteCity/Town)又称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周围发展或兴建起来的,与大城市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联系,行政上归大城市管辖的中小城镇。这些中小城镇在功能上与大城市保持联系,在地域上环绕大城市分布,故称“卫星城”。相应地,大城市被称为“卫星城的母城”,有的国家也称卫星城为“新城”。第三节卫星城的建设与管理•卫星城理论最早创立于100多年前的英国。英国的霍华德(E.Howard)在1902年出版了《明天的花园城市》(GardenCityOfTomorrow)这本书。书中主张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以吸引大城市多余的人口和企业,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和负担。第三节卫星城的建设与管理•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个形象化概念的是美国的格拉姆·罗迈·泰勒,他于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镇的理论。之后又有许多有关卫星城的著作相继出现。•二、卫星城兴起与发展的阶段•卫星城理论提出后,在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又通过了关于《为防止超级城市出现,应当建立卫星城市》的决议,之后在各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都相继提出了建立卫星城的计划。英国率先建立了卫星城。•综观卫星城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可以把其大致总结为以下四个阶段或经历四代:•1,卧城•2,半独立的卫星城。•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4.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的卫星城。•三、卫星城的建设与管理•1.卫星城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一,卫星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第二,卫星城的建立带动了各国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三,卫星城的建立不仅改善了城市工业布局,而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跃。•此外,卫星城的建立也促进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提高,改善了城郊农民的文化生活。•2.卫星城建设与管理的问题•(1)卫星城建设规模太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发展不足,吸引城区人口和产业的作用不太明显。•(2)卫星城建设缺乏特色,发展后劲不足。•(3)卫星城建设管理体制不畅,发挥作用不太理想。•3.我国卫星城建设与管理的对策•(1)作好卫星城建设和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卫星城要有规划、有管理,要尽快制定我国卫星城建设法,要努力引进一些先进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卫星城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是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其次必须是详尽的,具体的,要突出卫星城的重点和特色,针对各个卫星城的具体位置分别提出其相对于母城的主要功能;再次,要规划并建立卫星城与母城高效、便捷的交通联系网络,使人们既能利用自己的小汽车,又有高标准的公共交通;最后,必须保证卫星城能够有足够的职业岗位,工作性质还不能单一。•(2)大力加强卫星城的配套设施的建设•(3)积极制定鼓励卫星城发展的优惠措施•第一,给予卫星城基础设施建设更加优惠的政策。•第二,鼓励人口和企业外迁。•第三,支持卫星城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