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1“立身”字面意思什么?深沉含义又是什么?•明确:字面意思就是“使身立”,(使动用法),也就是说让自己站稳;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内心的矛盾,也就是如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意思。•2“处世”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又有什么深沉含义?•明确:字面意思就是“处于世”,(省略介词),也就是说,在社会上生活;其深沉含义就是要解决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3那么“立身”与“处世”是什么关系?•明确:如果说“立身”就是“修身”的话,那么,“处世”就是“齐家平天下”;也就是说,“立身”是前提基础,“处世”是目的。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疏通文意词语有:同“又”而:表承接,就志:动词,立志立:站得住惑: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疏通文意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疏通文意词语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何不。合音词轻裘:轻暖的皮衣敝:使……破而:表转折,却译文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衣,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也毫不怨恨。”原文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疏通文意词语伐:夸耀善,劳:形作名施:表白劳:功劳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译文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讨论: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志向;重在“处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是把提高自身修养当作一种理想。重在“立身”,追求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疏通文意词语托六尺之孤:“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疏通文意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①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②后已,不亦远乎?”疏通文意词语弘:广大毅:强毅而①:表并列,并且而②:表承接,才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不也很重大吗?(为实现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路程不也很遥远吗?”评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点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疏通文意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疏通文意词语焉:怎么闻:名声,名望三军:军队的统称匹夫:古代平民中的男子,泛指普通老百姓彫:通“凋”,凋零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就不值得敬畏了。”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它失去统帅;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疏通文意评析: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人的骨气:一个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动摇不得,改变不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他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变,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孔子的这种思想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图强、勇敢有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疏通文意词语何如:怎么样斯:那么,就,连词。达:通达,显达闻:有名望译文子张问:“读书人怎么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国做事,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一定有名望。”原文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疏通文意词语是:这而:表连词,不译下人:下,动词,处在……之下。对人谦恭有礼译文孔子说:“这叫闻,而不是达。所谓达,就是品质正直,遇事讲礼,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考虑如何谦恭地对待他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事必定会通达;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达。至于闻,只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行为上却违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这样的人,仅仅是在诸侯国做事骗取些虚名,或在卿大夫家做事骗取些虚名罢了。”讨论:孔子认为达者必须具有什么条件,他与“闻者”的区别在于哪里?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闻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孔子认为所谓“闻”的人,其实是只会做一些表面文章,在装点门面上花工夫,既无好义行仁之心,又无质直谦虚之态,只会沽名钓誉,自以为是。两者的区别:“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疏通文意评析:这是孔子论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志向。孔子认为留恋家室,贪图舒适、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志存高远,发奋求知,艰苦创业,经邦济世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读书人留恋安逸、贪图享受,那他就不配做一个读书人。”词语而:表假设,如果怀:留恋居:名词:安逸的生活小结:这几章都是讲立身处世的道理。人的一生应该有崇高的目标,要做一个高尚通达,令人信任、可以托付重任,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用的君子。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规划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好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此外,还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内容小结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分别是:学习前人;立足社会,学习创业;不受利诱,通达事理;把握命运规律,走进必然王国;辨别各种是非,泰然处之;从心所欲,进入自由王国。•这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生漫长艰辛奋斗的历程,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启发:•1.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做一番思考,有一个人生计划,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不至于浑浑噩噩、虚度年华。•2.从孔子的人生规划可以看出,人生目标的核心是“做人”,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每一个阶段的基本任务。•3.人生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因此,每一个阶段性的小计划都必须完成,人生的大目标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落实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向自己的目标逼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读书人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实现“仁政”当作自己终生努力的责任;第二,实现“仁政”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读书人毕生努力,甚至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地奋斗。•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又”通“凋”字词归纳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敝之而无憾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虑以下人5、士而怀居动词:立志使动:使……破使动:使……安逸使……信任使……怀念动词:处在……之下名词:安逸的生活字词归纳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愿无伐善,无施劳4、士不可以不弘毅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6、色取仁而行违7、士而怀居自立,迷惑逾越,规矩夸耀,表白远大,意志名望,名声外表,趋向、求留恋字词归纳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士而怀居敝之而无憾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察言而观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承接:就假设:如果转折:却并列:并且承接:才连词,不译选择:还是字词归纳之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闻子之志老者安之居之不疑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结构助词“的”“他们”的意思指代“仁人”指前文的“仁”这件事字词归纳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堂上练习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子路在都城外,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去。遇到子羔出韂城门,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你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的为他遭受灾祸。”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的人不能逃避人家的灾难。”子羔最终离开了。有使者要进城,城门打开了,子路随着他们进入。造访蒉聩,蒉聩与孔悝在台上。子路说:“您怎么可以任用孔悝?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子,蒉聩很害怕,就让石乞、壶黡攻击子路,击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所以冠对于一个君子来说是很重要的。)”随即系好帽带就死了。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不学礼,无以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过,则匆惮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立身处世格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