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如何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李玉秀一.实验课题的提出21世纪的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作为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已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IT)对社会生活和教育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几乎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当代最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曾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叙述了一个关于时光隧道的故事,之后谈到教育方式的改变时说:“我们今天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也差不多停留在同样的水平上。”诚然,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学校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的确还停滞在以教师为中心上,即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的能力,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形成结论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他们的信息能力更是难以培养。由此可见,传统单调的课堂教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引入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二.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一)研究主要过程1.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案例,归纳总结出多种教学媒体的资源应用的方法,提炼形成系统的、实效的整合课教与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为教师开展整合提供系统有效的可操作的途径。2.建立有效整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3.通过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4.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参加研究教师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研究主要内容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改革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各学科各种课程类型可能的教与学模式。发掘、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总结并评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探索常规教学手段存在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困难的模式,研究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的应用方法。2.学习资源及案例的研究:具体研究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应用,加强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突出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形成整合课的教与学模式分析研究。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研究学科教学效果定位、评价基本方法、具体项目;研究评价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有效方法。4.信息技术应用于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具体教学需求,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方法。(三)研究主要活动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开设专家论坛和技术培训(开展5次培训),让每个老师都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2.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必修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为载体,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应用学科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有效整合。通过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适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策略和途径。3.坚持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以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通过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各学科形成有效的、优质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每次现场研究课都已以五个一的形式来落实,即一个课堂教学案例、一个课堂视频实录,一个教学设计,一个教学反思、一个专题评点,促进课题的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4.立足校本教研,倡导发挥各个教师的创造性、独特性,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个案研究,定期教研组展开现场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介绍研究体会、推广研究成果,三年来累计课题组举行研究课数十节课例,积累了丰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三.实验研究中教师的主要活动课题:《认识小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教学目标:1.依托购物等直观情境认识一位小数,并初步学会读写小数。2.探究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数感,引领学生亲身感受小数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其热爱数学、亲近生活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认识小数、会读写一位小数教学难点:体验小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课前准备:1.上课前一天,要求学生对照《学案》预习课本第100内容,并到商店、菜市场等场所了解商品价格,形成价格调查表。2.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商品的价格标签、长方形纸片若干,同时为每个学生准备三个10等份的长方形图片。教学过程:(一)预习汇报——初识小数引入:同学们,你知道数学课上我们和什么打交道最多吗?(数)是的,数学课我们就要和数打交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数交朋友。1.先来看一组数——1、2、3、4、5、6……通过预习,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整数、自然数)师:因为我们在数物体个数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1、2、3……数下去,所以我们把这些数叫自然数,当物体个数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我们说0也是自然数。它们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对,它们都是整数。2.再来看一组数——51、103你们知道这组的名字吗?(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过: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你能说说这两个分数是怎么分怎么数的吗?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个整体,你能用阴影表示出它的103吗?强调“平均分”。[设计意图]:小数与分数密切相关,这里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分数,进行有效复习,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实现了“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3.创设情境——引入小数今天早上,老师到商店里买了几件学习用品,遇到了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了,想知道是谁吗?请看——课件出示:铅笔0.2元(1)有谁知道这个新朋友的名字?(板书:小数)(2)试着读写小数。(3)认识小数点:有人说,小数长得特别,不管它走到哪,都能一眼找到它,你觉得它特别在哪?(在数字中间有一个点,这个点叫小数点,指出小数点的位置)[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基于“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进行设计的,“六模块”建构式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小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年级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对小数却不是完全陌生的,尤其对以“元”作单元的小数是识别的,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预习初识小数,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预习,由于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课堂上关于整数、自然数及小数的读写、识别只需汇报点评,为下一步探索小数的形成过程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二)操作感悟——构建小数1.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及课前价格小调查,已经能识别小数,也会读写小数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继续研究小数?好,那我们就从老师买的学习用品研究吧。A.在长方形上画出0.2元课件出示铅笔图及价格:0.2元,知道老师买铅笔时付了多少钱?够一元吗?老师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元,请你在图形(一)上表示出0.2元。学生独立涂色,然后小组交流:(1)你认为要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2)在分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数?(分数)(3)比较小组同学的分法你发现了什么?归纳:0.2和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相同。小数和分数是一对好朋友。B、观察第二件文具用品,提问:0.5元的老朋友是谁?在图(二)上表示出0.5元。C、在图(三)上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D、对照三幅图,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怎样的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吗?[设计意图]:这里大胆整合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画小数”这一环节。目的有三:首先,课前学生已凭借生活经验和“学案”进行了充分预习,对小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再按部就班地照教材重学一遍,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削弱;其次,“画小数”巧妙地把数和形联系起来,使数、形结合,不仅增强了直观性,还使学生在“画小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分数,从而找到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使旧知识迅速迁移,学生学起来更容易,理解也更为透彻;第三,三次“画小数”层层深入。第一次是引导学生画0.2元,目的是结合元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第二次让学生独立画0.5元,是为了加深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第三次“画小数”,实际上是创造小数,当学生在同一张长方形纸上创造出九个不同的分数与小数后,教师适时点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同学们说的九个小数吗?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有了飞跃: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三次“画小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也巧妙地突破了难点。2.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A、猜一猜:数学本的价格是多少钱?为什么是1.2元?B、说一说:钢笔3.6元,如果也让你画一幅图,你打算怎么画?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课件随机出示。[设计意图]:零点几的小数是让学生“画”出来的,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如果还是让学生去画的话,容易产生疲劳感,基于这样的认识,这部分内容采取看图“猜数学本价格”和口述钢笔3.6元的画图方法,不仅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新鲜感,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想象能力,体会到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的。3.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4.价格换名游戏我们在价格中认识了小数,现在进行价格换名游戏,好吗?课件出示,学生换名。(三)迁移创造——深化小数1.在米尺上创造小数,完成“想想做做”1刚才我们在物品的价格中认识了小数,根据你对小数的理解,你能在米尺上也创造一个小数吗?学生汇报: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也就是101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十分之几米就是零点几米。2.线段上的小数你能找出来吗?3.在数轴上创造小数,完成“想想做做”5[设计意图]:学生在价格中对小数的含义已理解得比较深刻了,因此,米尺中的小数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学生在创造小数的过程中,对小数的含义逐渐内化为技能,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四)收集展示——拓展小数师:今天都在研究小数。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1.学生汇报调查过的小数。2.欣赏老师收集的小数。A、录音播放动物中的小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体重可达5.2吨。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驼鸟,它的高度可达2.7米,一只驼鸟蛋约1.5千克。[设计意图]:这部分采用轻音乐背景下女生朗读来介绍的,不仅节约了上课时间,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B、身边的小数:试卷中的小数,视力表中的小数等C、用小数介绍世界最高男人鲍喜顺。观察:上面1.68和2.36与其他四个小数有什么不同?指出:小数点右面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今天主要学习了一位小数,小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