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管理(7)授课教师:姜旭电子邮件:jiangxu100@hotmail.com静态的经济差异—SD值—静态差距,一个时点上的空间经济的差异,用相对份额或静态差来表示。这里的静态不平衡,也叫静态差,用SD来表示。SD越紧接100时?SD越接近0时?1001SD大值小值收入分配的差异—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表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变动。①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②0.2-0.3表示比较平均、③0.3-0.4表示相对合理、④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⑤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超过0.4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危险状态。横轴为人口所占百分比的累计,纵轴表示为分配的累计百分比。从原点O到对角点D的曲线,被称为洛伦茨曲线。当曲线与对角线OD重合时,代表收入分配完全均等;当曲线与两个边线所组成的直角线OCD重合时,代表收入分配完全不均等。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G=A/A+B。面积A占面积A+B的比例越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就越大;反之,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就越小。中国的基尼系数年份中国基尼系数(综合)19800.23019850.34119900.34819950.38920000.41720010.45920020.46020030.44720040.46920050.47020060.496外贸依存度:反映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与外贸经济联系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100GDP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城市化率: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一般以人口集聚度来表示。计算公式:%100总人口数市镇人口数城市化率工业化率: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100GDP工业增加值工业化率%100总支出金额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越穷,居民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计算公式:市场繁荣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商业流通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100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繁荣度投资率:能确切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与生产、建设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100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投资率物流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经济联系量(空间交互作用量),用来衡量各经济活动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即能反映经济中心的空间(城市)对周围空间(城市)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空间(城市)对经济中心的空间(城市)的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之分,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将集辐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联系量是在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接收能力,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绝对联系量可用来分析经济中心辐射潜能及其强弱的空间变化,相对联系量能较全面的反映除距离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联系造成的影响。其表达公式为:其中:Rija:相对联系量;Pi,Pj:城市i,j的人口数;Vi,Vj:城市i,j的国内生产总值;Dij:i,j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用上述公式计算可得出一城市相对于周围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ijjjiiijaDVPVPR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数量。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也叫“中心度”,一个地区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是这一地区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对周围地区而言,这个地区的相对重要性,或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可以用城镇的电话门数占总人口户数的比率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市作用的大小。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全省、全区域)的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品、产业、就业人口等)占全国(全省)该项指标比重之比。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一特定地区的相对集中程度。如果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意义,反之如果区位商小于1则表示该产品不具备专业化意义。区位商的计算公式:nimjijniijmiijijijLLLLLQ1111式中:i:第i个地区(i=1,2,…,n);j:第j个行业(j=1,2,⋯,m);Lij: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通常也可用产值、产量、生产能力、就业人数等指标);LQij;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区位商LQij表示i地j行业在本地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省(或全国)j行业占全省(或全国)总产出份额之比。区位商的简化计算公式为:LQ=LQ:某都市i产业的区位商数ei:某都市i产业的就业人口数e:某都市的总就业人口数Ei:全国i产业的就业人口数E:全国的总就业人口数即,某城市i产业的就业人口数/该城市各产业总就业人口数/全区或全国i产业的就业人口数/全区或全国的总就业人口数。ei/eEi/E已知:某区域内A、B、C三座城市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三座主要产业的年产值见表。据表中数据计算A、B、C三座城市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利用计算结果确定上述三大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向哪座城市集聚?解:(1)A城市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03、1.07、1.39。B城市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71、1.29、0.83。C城市的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分别为1.32、1.26、1.47。(2)根据计算结果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在理论上应分别向C城市、B城市、C城市集聚。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观点: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均衡地出现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资源富集地等,以不同强度在空间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经济空间的中心,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佩鲁将它称作为增长极。增长极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增长极理论“推动性产业”和“增长极”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性产业”;推动性产业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总是集聚于空间某一点上,这就形成了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部门增长。推动性产业是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而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增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推动型工业。推动型产业就是能带动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具有五个条件:①产品增长率特别高;②产品市场占有率高;③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高;④技术先进;⑤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高。推动型产业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该系数越高的产品,其产业发展的前景越好。1996—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需求弹性系数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产业的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关联性大的经济门类,即其前向、后向联系能力大,它的增长对其他产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就大,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也就大。据有关部门计算,房地产业对上游产业(钢铁、水泥、木材)的拉动率是1:2,对下游产业(家具、家电、装修装饰)的拉动率为1:1.3。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十分宽广,有全国性、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企业规模大,产品产值高,企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多,创造的利税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就大。增长极具有两种效应:极化效应,极点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极点的竞争能力。扩散效应,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促进腹地经济的增长。两种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向极点的集聚,后者主要表现为极点生产要素向外围的转移,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极化效应极化的形式(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在中国都具有全国性增长极的意义,但中西部地区许多的中小城市往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1)单极吸引方式:改革前的广州。(2)多极吸引方式: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壮大,以广(州)佛(山)、港深、珠澳等,双城为核心的多极吸引方式。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前,长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吸引方式,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城市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以广(州)佛(山)、(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三个双城为核心的多极吸引方式,珠江三角洲各地同时受到上述三个增长极的吸引作用。从极化现象地域空间形态分,有向心式极化(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等级极化(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极化围绕极化中心作波状圈层式展开)。在一个区域中,几种极化方式可能同时存在。(1)向心式(2)等级式(3)波状圈层式扩散效应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有学者称为“涓滴效应”,也有学者称为“波及效果”。扩散效应的形式也很多。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1)全国性扩散,香港可以称之为影响全国的一个扩散中心。(2)地方性扩散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可以分为:(1)单核扩散(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2)多极扩散(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形成多极辐射方式)。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有(1)核心辐射扩散、(2)等级扩散、(3)波状圈层扩散、(4)跳跃式扩散方式。在一个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扩散方式。增长极的发展过程:聚集经济;规模经济;城市经济;产品的生命周期回流效应极化扩散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也称为“节点与走廊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学家陆大道提出了中国沿海与长江流域相交的“T”型空间发展战略。点—轴开发理已经成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体思想。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点:城市(群);轴:复合轴。点—轴开发理论“点”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即“增长极”。“轴”连接各“点”的交通运输线路等基础设施。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实质上是“产业带”。“点”的特点:区域创新中心,主导产业明确的产业综合体,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轴”的特点:处于水陆空交通干线上有的运输网,是资源开发、产品和劳务生产流通基地;“点”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即“增长极”。“轴”连接各“点”的交通运输线路等基础设施,实质上是产业带。“点”的特点:区域创新中心,主导产业明确的产业综合体,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