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流渡中学严庄坤课件2016.11.301、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文学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一、走近作家作品2、《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二、读与背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沌倏窍凿dùnshūqiàozáo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叫做助词,的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恩情助词,的商量代词,他们一起代指七窍名词作状语,每天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原因:倏忽报德经过:日凿一窍结果:浑沌死2、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故事中“倏、忽、浑沌”命名的意义。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倏、忽、浑沌”命名,即生动形象又充满幽默与讽刺,同时也反映了庄子想象的奇诡。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3、《浑沌之死》蕴含了什么道理?(1)做事快而不加思索,对客观事物不不去作认真分析,调查研究,单凭主观热情,盲目好动,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2)告诫人们遇事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上的失误。(3)做事虽出于好心,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1、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日常生活中不按规律办事,违反事物本性,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的实例。2、除了从课文中学到的成语外,你还知道《庄子》中的成语吗?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shěngshì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停止,这里解释为训练完毕精神怒目而视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指别的鸡走近来凭着正介词,替,给转身逃跑动词,做出反应动词,应战没有反应血气骄傲气势汹汹几乎,差不多即使好像全备别的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呆若木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段):故事的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段):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合作探究第一阶段:方虚骄而恃气。第二阶段:犹应响影。第三阶段:犹疾视而盛气。第四阶段: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德全”德才兼备精神凝寂聚精会神修炼到家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殆。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惊,取得胜利。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生活磨难的人,其具有的气质,确实让人望而生畏。1、搜集《庄子》中的小故事。2、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请同学们利用多渠道资源,查询资料,了解有关庄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