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第九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了解作者: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有什么了解?明确: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康梁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整体感知:1、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校(lì)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似记事,实乃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整体感知:结构分析课文结构清晰,按事件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部分(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研习第一部分并思考: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明确:梁先生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但作者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其次,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公认的,不可动摇的。合作学习,分组研习第二部分,思考:1、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2、五、六两段主要写先生的演讲,作者为何简述在茅津渡侯船渡河看到的情景?1、旁注:性格、气质、修养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2、五、六两段主要写先生的演讲,作者为何简述在茅津渡侯船渡河看到的情景?点明梁先生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侧面表现先生演讲技巧的高超,看似直述,实乃曲笔。课外知识补充1、《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箜篌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有一种浪漫唯美的悲剧性情调,象征着世界性的凤凰文化。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样的超越死亡的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前行呢?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将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为什么作者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换言之,是什么引起了任公先生的共鸣呢?①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之所以这般感慨,是因为诗中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有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即使经受了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坚持斗争。②更因为先生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2、关于桃花扇: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哭主》一出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桃花扇》我们说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有什么触动了他的内心。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呢?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此后,叛军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这笑,也是一种期望。期望的是自己的国家也能:战乱平定,国家安定。梁启超和杜甫都是心怀国家命运的人,杜甫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国家安定、民族富强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才会张口大笑,这笑是真心实意地替杜甫高兴!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研习第三部分,思考:1、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2、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梁任公先生是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任公印象本文名为记叙一次演讲,实际是通过写事来写人。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博闻强记,沉稳睿智,开朗直爽,潇洒幽默,有强烈的爱国热忱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梁启超先生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