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关于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2.关于顿挫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杜甫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概况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仕途上大展鸿图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文章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对他的文章进行考试,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所以他的生活非常辛酸、困苦,甚至到了“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的地步。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困苦,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步步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百姓,从此,反映人民的疾苦成了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写了不少传世佳作,《兵车行》就是其中之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开头部分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样的图景给人以怎样的感觉?明确:这是一幅被迫出征的战士与亲人离别的图景。明确:它是扣人心弦、令人心碎的,感觉很惨。震人心弦的送别图2.诗歌中是怎样呈现这一送别场面的?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全副戎装的出征士兵;哭嚎顿足的爷娘妻子;飞扬起的滚滚风尘。隆隆的战车声;战马的嘶鸣声;队伍的脚步声;军官的呵斥声人们的号哭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语声。视觉听觉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3.出现这种场面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原因:点行频根源:武皇开边意未已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4.诗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带给人们的苦难?戍边——无休止家园——尽荒芜索租——从何出青海——群鬼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5、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生女儿真的好吗?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此古人才有“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的感慨。6、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主旨:•诗人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隆战车、嘶嘶战马碾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凝固在历史的画廊上。然而,历史虽已成为过去,悲剧却仍在重演,即使在现代社会流血事件仍时有发生。无论是穿越几千年中国历史的惊天血雨,还是笼罩在现代社会的战争阴云,都无法遮挡和平的阳光,和平和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就让伤痛成为过去,让战争成为记忆,让诗人笔下的“人哭”“鬼哭”永远成为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