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12级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导语设计兵车行杜甫写作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诵读提示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和全文抒情基调:1、送别场面2、征夫控诉3、悲惨生活全文基调:怨怒课文赏析1、重墨铺染: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思考(从表达技巧出发):作者如何将“惨别”的场面描写得撼人心魄?视听结合:“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场景描写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分急切,却又无奈。“牵衣”而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夸张的修辞手法“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诗中第二段几个数词有何作用?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鉴赏“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人民无法维持生计,官府与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士兵家庭的困难(无奈)。官府的狠毒。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重男轻女——重女轻男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古人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首诗首尾均为场面描写,警策不在此。处在诗篇中间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才是警策,前一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后一句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的主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所以说这一句是本诗警策。艺术特色(1)寓情于事:叙事诗(动作、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生动)(2)点→面: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痛苦由个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色。课文总结这首诗通过以亲人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引入行人问答,由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出征场面生离死别人民怨愤“行人”答问频繁征兵超期服役战争危害民生凋敝兵民愿望战场惨象——前后照应层层递进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