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诗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8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陈雅萍梁心怡周媛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和歌”的格律与形式《古今和歌集》及“古今调”《新古今和歌集》从“连歌”“俳谐连歌”到“俳句”“俳圣”松尾芭蕉芭蕉俳句中的禅趣芭蕉的门人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日本诗歌的最早渊源是《古事记》、《日本书记》中的歌谣。•到了8世纪中叶,日本文人们编纂了一部大型诗集《万叶集》。它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万叶集》共收入4500多首诗,分为20卷,提名“万叶”含有“万言”、“万世相传”之意。《万叶集》的诗原本用汉字标记而成,即以汉字标记日语的发音,被称为“万叶假名”。这种文字后人难以读懂,于是后世学者诗人不断加以注释,终于形成了目前所见的日语文言诗体。返回“和歌”的格律与形式《万叶集》中的诗歌体裁叫“和歌”,是一种有严格规范的日本古典格律诗。分长歌、短歌、旋头歌等几种形式,均由五、七音节相配交叉而成。如长歌的形式是“五七五七”音节交替反复多次,最后以“五七五七”音节结尾;短歌由五七五、七七共31个音节构成;旋头歌则以“五七七、五七七”38个音节构成。其中,短歌是最基本的形式,约占4200首,就内容来说可分为相闻、挽歌、杂歌三类。《万叶集》作为日本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其主导倾向是吟叹人生的苦闷悲哀,抒发诗人对外在事物、尤其是自然景物的细腻的主观感受和感觉。它初步奠定了日本诗歌的重主观情绪、重感受、重宣泄苦闷悲哀的审美基调。返回《古今和歌集》至10世纪初,纪贯之等人奉命编造《古今和歌集》(简称《古今集》)这是继《万叶集》之后最有名的和歌集,也是第一部用刚创造不久的日本文字——假名文字写成的和歌集。它的出现使和歌压倒汉诗而主霸诗坛。《古今集》收录了《万叶集》未收歌与新作歌1110首,共分20卷。在这20卷中,前六卷是以春夏秋冬四季提名的、以吟四时为中心的歌。卷七是贺歌,是祝贺应酬之作。卷八为离别歌,卷九为羁旅歌。卷十题为“物名”,大多是以双关语为中心的语言游戏。卷十一至十五是恋歌,卷十六为哀伤歌。以下各卷为杂歌、大歌(类似我国乐府诗,是民俗节日所用歌曲)等。“古今调”《古今集》表现出了与《万叶集》不同的歌风,这种歌风被称为“古今调”。其特点是题材更为狭窄,不外乎四季风物、风花雪月、男女之情。风格纤巧流丽,精镂细刻。立意、用语考究,多不直抒胸臆,而求寓情于景,且多用比喻、双关、枕词等修辞技巧。《古今集》的著名歌人除主要编纂者纪贯之、纪友则外,还有在原业平、僧正遍昭、小野小町、大伴黑主、文屋康秀、喜撰法师等。这六人因卓越的诗才而被尊称为“六歌仙”。《古今和歌集》实际上标志着和歌的全面成熟,真正代表了日本和歌的基调和风格,而且艺术性更强。《古今集》对后来出现的和歌集的影响也超过了《万叶集》。返回•《新古今和歌集》编就完成于1205年,与《万叶集》、《古今集》齐名,在文学史上称誉很高。•《新古今集》的编纂者是镰仓时代(1192-1333)的藤原定家等五位著名歌人。•《新古今集》收录的作者总数为396人,既有《万叶集》、《古今集》等以往歌集中的古代歌人,更多是当时的歌人。在编纂体例上模仿《古今集》,所收歌体均为短歌,这对后世短歌的流行起了很大作用。《新古今集》之后,长歌、旋头歌等形式很快消亡,所谓和歌就是短歌。返回俳句的发生演变过程和歌连歌俳谐连歌俳句(发句)连歌:平安时代初期出现,两人或多人围坐在一起,吟咏和歌,由第一人吟咏五、七、五,第二人咏七、七,第三人再咏五、七、五,第四人再咏七、七,如此反复至咏满百句为止。俳谐连歌:室町时代末期,连歌因“四道九品”等许多规矩而变得呆板拘谨,于是出现了“俳谐连歌”。俳谐连歌力图摆脱严谨的格律,用朴素易解的语言表达诙谐、幽默、轻松的内容。俳谐连歌可由一人单独吟咏,而不必像连歌那样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联咏。在长连歌和俳谐连歌中,第一句“五、七、五”被称为“发句”。“发句”最为重要,往往由座中才学最高者吟咏。由于其重要性,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等人常将俳谐连歌中的“发句”独立出来,并在其中加上与四季时节有关的词句内容,使“发句”成为一种独立的新的诗歌样式,这就是最早的俳句。俳句的两条基本规则(1)一首俳句由17个音节构成。这17个音又分五、七、五共三个音段。在日语中,一个音并不等于一个实词,一个实词一般需要两个以上的音节。这样,一首俳句的17个音节实际上只有几个词构成,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之一。(2)每首俳句都必须有一个“季题”。“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标识与暗示,要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首俳句所吟咏的是哪个特定季节的事务。一首俳句不能有两个以上的季题。返回松尾芭蕉与俳句松尾芭蕉是日本古典俳句艺术成就的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者。松尾芭蕉(1644-1694),本名宗房,出生于伊贺上野(现在的三重县上野市)的一个下等武士家庭,自幼跟随名师北村季吟学习俳句,对书法、汉学、佛学、和学都很精通。30岁时开始结庐隐居,并改名为芭蕉。芭蕉在这里一方面拜禅师参禅,一方面悉心创作俳句。后半生他云游四处,足迹踏遍日本各地,成为典型的东方式行吟诗人。他身体力行地体验佛教禅宗的“孤绝”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俳句创作。他的主要俳句作品有俳句纪行集《奥州小路》、俳句问及《幻住庵记》等。后人把他与弟子们创作的俳句编为《俳谐七部集》。返回芭蕉最著名的俳句是写于1687年的《古池》:古老的池塘啊,一只蛙蓦然跳入,池水的声音。这首俳句在日本家喻户晓,有人认为《古池》给17世纪的俳坛敲响了革新之钟。后人评论芭蕉,认为他的基本艺术风格是“闲寂”和“优雅”,《古池》可以说最能代表他这种风格。芭蕉的另一首著名的俳句《蝉声》: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中。芭蕉的诗禅意深远,比如这首《蝉声》。尖啸的蝉声渗入坚硬的岩石,是芭蕉的一种主观感受。他在极静中写蝉声,造成了强烈的动静互相对比的效果。禅宗的信徒们常以自相矛盾地方法,超越事物的差异而把握其同一性。他们经常动中取静、水中取火、雪中觅春、南辕北辙。正如铃木大拙所说:“所谓的禅,是背心求心,面南而望北。”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蝉声》这首俳句写得是动与静的同一。“静”即是那安卧的岩石和蝉所栖息的树林。古老的岩石和深邃的树林代表亘古悠久的无始无终的宇宙。蝉的鸣叫则象征着生命跃动的节奏。二者交流回应,传达出宇宙对个体的包容。返回芭蕉的门人芭蕉被历代的日本人称为“俳圣”。他生前有一大批门人,其中宝井其角、服部岚雪等10人被称为“蕉门十哲”。但是芭蕉去世后,由于门徒互相不服,俳坛发生分裂。18世纪上半叶的享保年间,俳句日趋庸俗化和游戏化。到了18世纪后期,与谢芜村等俳句大家出现,力主恢复芭蕉风格,才使的俳坛再度中兴。芜村之后,俳坛日趋寂寥,只有小林一茶的俳句尚有特色。他的俳句意象朴实,有较强的生活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弱者的意识,如:“瘦蛙,莫败退,这里有一茶”,“来和我一块玩吧,没有爹娘的麻雀”。返回日本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在文化上很有特色的民族,其古典诗歌也极富特色。虽说中国文化文学对日本的文化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两国文学、两国诗歌的基本精神存在很大差异。日本是个的独特性是很突出的。第一,日本古典诗歌主要是小巧的、抒情性的、非叙事性。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歌、俳句都非常短小,根本不具备叙事功能。所以日本没有真正的叙事诗。日本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日本人独有的,其特点是感受性、情绪性、柔弱性、淡雅性。诗人们只是抒发对客观外在事物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细腻轻柔的,决无阿拉伯诗歌的粗犷狂放,也无中国诗歌所推崇的“风骨”精神。第二,这种止于表现感受的诗歌,自然导致诗歌的非说理性、无逻辑性和无思想性。日本古典诗歌中没有哲理诗、格言诗,诗人从不把说明、表达某种思想作为写诗的任务和目的。。第三,这种无思想性又导致了日本古典诗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消遣性和唯美倾向。日本诗人一直努力地使诗与现实保持最大限度的距离。日本诗人甚至也不在诗歌中直接的披露和反映自己。他们认为与现实贴的太近就会走向庸俗,削弱艺术价值。他们吧写作和歌看成是一种艺术修养,一种高雅的怡情养性的消遣,在某种意义上,日本的古典诗歌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游戏第四,与这种无思想性、超现实性、消遣性和唯美倾向相联系的是题材的单纯性。日本诗歌的题材绝大多数无非是四个季节、风花雪月、生离死别、恋爱应酬之作,其他题材极不受重视。返回《小狂言》——松尾芭蕉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