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县发展和改革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县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县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就推进我县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一、现状及问题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冲刺“陕西十强县”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顺利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这五年,我们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成为“强县富民”的擎天之柱。工业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到2010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4亿元,同比增长38.3%,是2005年11.8亿元的8.5倍,其中规模工业产值完成98.1亿元,同比增长47.9%,是2005年10.2亿元的9.6倍,较“十五”末翻了三番。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31.7%提高到66.7%,提高了35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3.4%,名列全市第五,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0亿元,是“十五”末1.72亿元的17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8户发展到18户,其中工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7户增加到15户,过亿元企业由2005年的2户增加到6户。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总投资13.3亿元的下沟煤矿300万吨、水帘洞煤矿90万吨、火石咀煤矿300万吨、陈家坪煤矿15万吨、拜家河煤矿15万吨、虎神沟煤矿9万吨和电力公司6000千瓦机组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全面完成,全县煤炭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工业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相继完成了大佛寺煤矿建设项目、官牌煤矿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下沟煤矿300万吨洗煤厂、330千伏变电站、通达果汁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2×20万煤矸石电厂(一期)、大佛寺瓦斯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文家坡煤矿)项目、小庄煤矿、雅店煤矿、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作用明显。规模工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过亿元企业5户,过10亿元企业4户,2010年,*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火石咀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大佛寺矿业有限公司、*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4户企业产值分别达到33.1亿元、28.8亿元、18.8亿元、10.9亿元,大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优势产业初步形成。煤炭工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全县共有煤炭企业8户,2010年全县生产原煤2002万吨,产值达到94.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4.1%。电力、果汁、建材已成为优势产业,2010年,全县电力企业发电量达到1.53亿度(煤矸石发电厂未被市上纳入统计范围),生产浓缩果汁7163吨,生产缸瓦1345万块(页),水泥15.3万吨,混凝土64800立方米。工业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大型煤炭、电力企业利用国家新技术、新装备,部分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非公企业的小发明、小创造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循环经济初现雏形。2007年着手规划建设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逐步形成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全县大循环的格局,并为全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煤炭工业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30.7亿元,其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0.9亿元。2010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5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新民煤化工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陶瓷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能源开发起步良好。相继完成了《*县陶瓷原料资源调查及工艺试验报告》、《*县陶瓷原料工业化试验报告》、《*县煤矸石实验室研究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规划报告》、《*县陶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别通过专家组评审。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一揽子措施,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粮食生产更加稳固。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43.37万亩,总产13.97万吨,较上年增长15.6%,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实现了丰收增产。果业生产迅猛发展。全县果园面积52万亩,其中水果35万亩,干杂果17万亩(苹果32万亩,梨2.5万亩,柿子13万亩,枣1.9万亩,核桃2.1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畜牧生产稳步推进。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190万头(只),存栏66.4万头(只),出栏123.6万头(只)。肉类总产6468吨,禽蛋产量4100吨,奶类产量63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上年增长10.2%。设施农业亮点纷呈。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化育苗点2个,设施大棚4530亩,配套建成灌溉机井14口,沼气池1500口,示范推广洋香瓜,樱桃蕃茄,“福运来”、“黑美人”西瓜,鸡腿菇、双胞菇等20多个新优品种,培育形成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香菇、礼品西瓜、*州枣等6个骨干品牌,申报注册了“花果山”牌大棚礼品西瓜、“公刘”牌大棚蘑菇、“*州”牌大棚韭菜等3个商标。2010年,全县果蔬总产5300吨,收入6000万元,棚均收入1.8万元,最高的达3.2万元,与种植大田作物相比,效益提高了20多倍。一村一品不断壮大。全县建成义门镇高渠村大棚西瓜、永乐镇湫沟村粮食贩运、车家庄乡枣林村金银花种植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县级一村一品推进村51个。园区农业起步良好。*县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规划已通过评审。启动了*县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项目,园区设计规划已经完成,其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县龙高镇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棚300亩。合作组织持续壮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7个,注册资本1200万元,会员人数1.02万人。龙头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县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37家,年可加工销售农产品2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不断拓宽。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了首届“大佛旅游节”和两届“柿子节”,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大力推进了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突出抓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网工程等商贸服务业民生工程;推进现代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并始终把发展流通服务业和促进消费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商业网点约8870个,全县商贸流通增加值已由的6.89亿元提高到13.63亿元,增长49.45%,占三产比重从相对弱势的状态提高到2010年的17.23%。商贸服务业城区个体业户数由06年末的3127户增加到10年末的4232户;就业人数由06年末的11205人增加到10年末的2561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7家,从业人员380人,销售总额13.33亿元。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商品成交总额达到6.89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总体上看,县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年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较好,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仍然粗放。2010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为12.2∶70.6∶17.2,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第二产业,表明我县产业结构尚处于由工业化的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同时,“高投入”仍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靠拼土地、拼劳力、拼投资的发展方式,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这些都说明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还只停留在传统粗放的模式上。二是工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我县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延投入扩张,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以粗放型为主,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改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严重滞后;工业产品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初级化问题,工业产品以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主,缺乏带动产业升级的名优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工业产业结构体系薄弱,支柱产业单一,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生产缺乏新的增长点。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然落后,全县规模上企业只有18家,缺乏一定数量的上规模、上档次的大中型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同时,企业生产孤立,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带动相关产业。三是农业经济仍显薄弱,效益农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不足,抗灾能力不强。由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原因,农村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进一步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幅度不大,传统品种多,精品、名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原始或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农业内部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不尽合理,特别是林业产值和效益严重偏低,与我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严重不相称。传统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整体水平发展不高,农民收入增幅不大。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县第三产业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很不稳定,与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相比明显滞后。2010年我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2%,增加值增长16.9%,比GDP增幅低4.4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0.6%,两者对比第三产业低了53.4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分析,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科技、中介咨询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旅游业未找准突破口,旅游景点小而分散,欠缺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品牌。房地产业受中心城区土地减少因素制约,可开发的土地有限,发展空间狭窄。仓储运输业发展缓慢,现代流通体系的建立滞后,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五是产业规划不科学,区域发展不协调。我县目前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区域产业分工规划,各镇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各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结合各镇实际,大力发展各自的特色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