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要点《文学批评导引》教学要点分章节介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本章概述”、“本章总结”及“本章常见问题”三个部分。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概述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一、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二、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它体现在实事求是:“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把逻辑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三、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实证性强调客观事实,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是文学批评的根据,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包括作品的文字、写作时间、初次发表时间和发表方式,作者的有关材料,批评家都应以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功夫搜集和鉴别。文学批评思维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科学抽象。思辨指的是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它往往有预设的理念、自足的体系、严密的推论。思辨性可以增强批评的洞察力、预见性和理论深度。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审美性。文学批评家要把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当作审美的对象,文学批评才不至于丧失其本质属性。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在批评思维中不是各自孤立的,更不能相互排斥,而应相辅相成、相融相渗。四、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这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文学作品千姿百态,但所描写所表现的无非是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中间,也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批评者对社会生活的态度、观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批评也就是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生活的评论。另一方面,文学批评涉及的是诗歌和美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完美形式”,因而也应集中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把文学作品的美和真与善的关系纳入自己的视野。文学批评重视社会性与审美性,并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幻而画出循环演进的轨迹。本章总结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本教材主要研究狭义的文学批评,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它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它主要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它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它是为社会的。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文学批评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但它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这是它的最突出的特点。从思维特征上讲,文学批评思维具有实证性、思辨性和审美性。它们在批评思维中不是各自孤立的,而应相辅相成,相融相渗。文学批评应该是对于文学现象的社会的评价、分析和审美的评价、分析的自然的结合。社会历史的考察和美学的考察是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两个方面。本章常见问题1、简述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文学理论着重研究文学的本质、范畴,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则更关注理论的变化和对文学实践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应用学科。2、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出入有度的情感距离。在评论文学作品这种审美形式时,评论家需要体验、感悟、想象,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流露。但同时它也需要心理距离,需要对情感加以理智的控制。而这种情感距离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所持的客观态度是不一样的。(2)思维方式上的求异性。这首先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对象是具体的不可重复的文学作品,而不是一般现象。其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独到的认识,而不是某种共识,它对研究对象的发现和评价同时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发现和评价。换句话说,它融入了自我的因素,体现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风格。(3)强烈的形式感。这里的形式是与素材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关注作品的素材,但它更关注作品的形式。因为作品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创造,更能引起读者的愉悦。这是文学批评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之处。3、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文学批评要求抽象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它是以理性活动方式对感性活动成果的研究,以逻辑思维方式对艺术思维成果的研究。在文学批评的全过程中,既要把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性质,又要融合艺术思维的若干成分,形成跨越、沟通、结合两种思维的文学批评思维。4、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第一章文学批评的历史本章概述第一节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四个历史阶段。先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萌芽时期。儒家创始者孔子开创的得之言意之表而不玩心于章句之末的理解方式,对后世说诗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子散文和《论语》的论《诗》文字,开创了“赋诗言志”的方式,带有引《诗》以证其说的断章取义特点。孟子不满于此,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解诗方法和“知人论世”的原则,强调评论者既要发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家传记材料,更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推测诗人的创作旨趣。先秦道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意义解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庄子“言不尽意”的命题,明确指出言辞对于“不期精粗”者是无能为力的,文学批评要尽力捕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可单纯以言辞强作解会。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对《诗经》、《楚辞》和汉赋的评论上。《毛诗》中的“诗序”代表了汉代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的批评模式,郑玄的《诗谱序》提出“循其上下”和“傍行而观”作为理解《诗经》的基本方法,要求从历史源流中考察具体作品,了解具体作品与社会风化和政治得失之间的关系。汉代几位史学大家对屈原其人和《离骚》作出了不同的评价。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极为推崇,班固则认为屈原作品违背了儒家经典的法度规矩,这些楚辞评论奠定了“风骚”并重的文学典范,和汉代文学批评向文学回归的意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空前繁盛的时期,一些文论家对文学批评实践活动的许多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批评自省意识,形成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评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钟嵘《诗品》对五言诗人、诗作的细微差别和特殊风格进行了仔细的辨析评论,采用“溯流别”、诗品与人品相结合、用形象说诗和摘句为评等多种方法,将“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是我国古代实际批评的范例,后来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模糊而不确定的一大特色。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理论,其中的《知音》篇专门讨论文学批评的规律,提出了“先标六观”的鉴察方法,“唯务折衷”的批评标准,“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批评态度。唐、宋文学批评的突出成就表现在诗歌、散文的评论上。从唐代开始“论诗诗”成为诗歌评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诗风、诗史上的名家、同时代的诗人、不同评价的交锋、诗评家的自省,都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出来,强化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诗化倾向。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中国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诗话以谈诗论艺为主,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在体制上具有“偶感随笔,简练亲切”而又“零乱琐碎,不成系统”的特点。明、清两代,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评点兴盛起来。评点是古代典籍评注形式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最早的小说评点本是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到明末清初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西厢记》评点达到顶峰。金圣叹的评点在关注人物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对小说、戏曲叙事技法的分析。完整的小说评点体制,包括正文中的眉批、夹批、侧批,回前和回末总评,以及全书的序文、读法、凡例等,这三个层次各司其职,或宏观,或局部,循环往复,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全面理解和阐释。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由对艺术的美的感悟和描述转向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的文体标志。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伴随着新文学运动而诞生的。新文学初期的文学刊物,普遍设立了“评坛”、“创作批评”、“书评”等栏目,对新人新作进行跟踪批评。茅盾以编辑从事的文学批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对作品具有准确的艺术感觉,同时又能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文学事实,使其批评具有一种理性的力量;他以编辑的开阔眼光和理论家的素养,敏锐地发现和评析各时期文坛重大的文学现象,使他的批评能够起到引导文学发展走势的作用。随着新文学批评的影响逐渐增大,文学界开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理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郭沫若呼吁批评家应具有“深厚的同情”、“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鲁迅也对当时的批评家进行了分类评价;成仿吾把“超越”与“建设”当作新文学批评的品格。周作人强调文学批评的艺术本质和“趣味”判断。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随着政治权力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文学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传记批评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作家作品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其思想内容、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阵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批评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革命文学的创作实际,注重批评家个人的艺术体验,以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鲁迅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文学批评家。另一种模式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对文学作品进行验收员式的检查。钱杏邨把文学视为宣传,根据“新写实主义”批评模式,对文坛上的新人新作横加指责,受到左翼文坛领导人的严厉批评。三四十年代的印象主义批评独树一帜,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卓有建树的批评家。李健吾从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印象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使其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实绩最为突出的批评模式,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唐湜的《意度集》也具有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传记批评曾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样式。1935年李长之在天津《益世报》和《国闻周报》上陆续发表长篇系列评论《鲁迅批判》,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传记批评的代表作。第二节西方古代文学批评西方的文学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