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1、什么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指以计划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2、计划经济划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3、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的优缺点粮油票——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到底什么样,用一组数字描述。(一)收入情况:时间:1955年-1985年,全国统一工资标准,有地区差异,差别在4元范围内。1、工人月收入情况:二级工:32元,三级工:38元,四级工:45元,五级工:52元,六级工:59元,七级工:67元,八级工(工人级别的极限):75元。绝大多数在四级工水平。2、干部月收入情况:二十三级:46,二十二级(相当于大学毕业转正后):52元,二十一级(科级):60元,十九级(副处级):68元,十八级(正处):76元,毛主席工资好像400元。3、农民的收入比较特殊,按“公分”分配,壮劳力每天10分,折合现金0.3-1元,平均水平0.55元。据说大寨(在山西,全国学习的典型)的农民收入最高,日收入2.5元。在当时,这是国家机密!(二)消费情况(部分数据摘录1976年河北保定市统计局资料,全国差距不很大):1、穿衣:每人每年发布票17.5尺,穿衣、戴帽、毛巾、被褥、床单、门帘,凡是含纤维的制品,都是限量的,大体等于一件上衣、两条裤子。2、吃饭:每人每月粮食定量,成年人14.5公斤、孩子7公斤、体力劳动17公斤;其中细粮30%-40%(细粮:面粉,大米);每人每月定量供应食用油0.4公斤,肉0.75公斤,豆腐2公斤;花生、瓜子、白糖等每年供应三次:五一、十一、春节,限量在0.5公斤以内;冬储大白菜:每人每年60公斤;每半年0.2公斤茶叶,每人每月2盒火柴。3、住房:全市人均3.83平方米,在全国是相当好的水平。绝大部分是平房、简易房。4、文化:文革时期,允许看得国产电影三部: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全国保留一份杂志:《红旗》,书店唯一可买到的书,就是毛主席著作,以及毛主席著作的衍生读物。5、典型数据:高中住校生每月伙食费9元,大学生11元。面粉:0.34元/公斤,玉米面:0.28元/公斤,猪肉:1.68元/公斤,花生油:1.56元/公斤,电影票0.2元,市内交通0.05元/五公里。大炮与黄油的取舍生产可能性曲线X轴代表大炮的产量,Y轴代表黄油的产量。在F点上生产资源配置最优。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取代计划经济理论形成:邓小平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1978年为起点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阶段,1978.12——1984.9,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阶段,1984.10——1992.1,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承认了计划与市场的相容性;1987年十三大,作了系统概括: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第三阶段,1992.1——2000年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全民炒股,举国疯狂1987年最吸引人的福利彩票发行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商品经济理论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有相容性部分地、不完全的肯定,最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理论对这一相容关系的基本肯定,经历了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史。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基本思想马、恩的观点:没有用市场经济的用语,但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1.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存在于一切的社会生产形式。2.通过价值规律,即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3.未来社会资源配置将由计划调节取代盲目市场调节。列宁、斯大林的观点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第一个使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且明确把这两个概念同社会根本制度联系起来。他第一个提出: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依据实际在战时提出过渡时期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思想,但只是初步的探索。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社会主义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起作用,但只在流通领域起作用,在生产领域不起调节作用,仅有影响作用。3.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规律,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毛泽东、陈云的观点:毛泽东:1.放权。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管理体制。2.阶段性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会保留商品货币关系。3.强调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具有重要作用。4.晚年认为商品制度、货币交换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陈云:三主体、三补充思想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2.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3.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三、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1、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到苏东剧变前改革的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试验苏联1957年赫鲁晓夫的体制改革–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柯西金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实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坚持将马列主义原理和本国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社会主义自治路线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取得了卓越的成效。1980年逝世。前南斯拉夫自治商品经济理论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调节手段——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分配关系——劳动者直接支配劳动成果本质属性——商品货币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经济形式——偏重于商品经济集权与分权——强调企业自主,完全独立经营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体制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赫鲁晓夫继承斯大林的经济遗产是一副烂摊子,无论是农业经济或者是工业经济。在斯大林时代,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强迫农民实行集体化,农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仅仅是将下放生产自主权给农民,而没有进行土地所有制改革,更没有对官僚政治机构进行改革。就是下放了的自主权,也没有交到农民手中,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农村官僚的特权。赫鲁晓夫的工业经济改革也是举步维艰。他实行广泛的分散制,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是,工人和农民的命运一样,都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未能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的柯西金改革1965年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指令性计划的同时,扩大企业自主权,把集中的计划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改革既打乱了计划经济所要求的利益统一和严整秩序,又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搞经济体制改革,未搞实质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左)和柯西金在观礼台上观看五一游行柯西金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悲哀柯西金(1904年~1980年),苏联政治家。1964~1980担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曾参加苏联国内战争。20世纪70年代初期,柯西金与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波德戈尔内一起实行集体领导。但随着勃列日涅夫权势的增长,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的作用逐渐削弱。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以利润提成为中心,加大对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刺激。二、改进计划工作,缩减上级为企业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刺激了勃列日涅夫,使他出现了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改变了对改革的态度。1968年8月,勃列日涅夫在权衡再三之后,决然出兵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镇压了“布拉格之春”。1971年3月30日,勃列日涅夫在苏共24大作总结报告时,不再谈改革了,而是强调:一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坚持集中计划经济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新经济体制已被旧经济体制吞噬了。新经济体制被施行勃列日涅夫式的“安乐死”。苏联干预改革中途夭折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捷共中央出台新的改革方案1966年《关于加速实施新管理体制的原则》1968年《行动纲领》1965年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年改革的基本思路:(1)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使苏联到20世纪末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超过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接近美国的水平。(2)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独立自主性的范围,使企业转向完全的经济核算。在农村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推行家庭承包制和集体承包制。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改革失效的原因:(1)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没有根本性的理论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没有建立起来。(2)所有制形式没有根本的触动,所有制形式的单一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间的矛盾未能获得解决。20世纪70年代末到苏东剧变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苏东各国政治改革–80年代后期苏东各国的改革重点转向了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改革理论,并由此形成了苏联东欧改革的新的目标模式。–从1990年起,苏联开始在政治上推行“多党制”、“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在经济上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并在此基础上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失败,东欧各国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一党制多党议会民主制公有制私有制人民社会主义2、苏联东欧剧变及其原因剧变共同点:将国名中的“人民”“社会主义”字样去掉,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多党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苏联解体统一工人党马其顿克罗地亚波黑斯洛维尼亚黑山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解体波兰1989年6月统一工人党团结工会东欧演变匈牙利1989年2月:通过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决议社会主义工人党民主论坛1990年东欧演变民主德国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统一社会党民主论坛1990年民主社会主义党两德统一东欧演变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11月:为1968年“布拉格之春”平反共产党公民论坛1990年总统职位易手东欧演变捷克斯洛伐克的议会(联邦大会)在199211月25日,投票分裂国家,于1993年1月1日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阿尔巴尼亚1991年6月:实行多党制社会党民主党1992年劳动党改为社会党东欧演变罗马尼亚1989年12月:严重流血冲突政权救国阵线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东欧演变集团政治的解体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丧失社会主义不再被作为国家的发展前途苏联东欧剧变内容苏联东欧剧变原因内因:根本在内部,即社会主义没有搞好。在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错误。政权建设:受历史上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影响,党的领导制度不健全,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十分薄弱。长期以党代政、过度中央集权形成的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干部任命制,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受到极大损害。经济建设:强调单一的公有制、单一的中央计划控制,强调发展重工业,反对和忽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苏联东欧剧变原因外因:西方实施“和平演变”–经济上,给反对派提供援助,促进苏东社会主义所谓“自由市场和自由政治”的方向发展。–政治上,竭力支持苏东国家进行政治改革,按照资本主义模式塑造苏东国家。–文化上,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向苏东国家传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1、理论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要求改革改革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苏联模式经济高度集中、国家统一计划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苏联模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2、实践上,“苏联模式”的弊病暴露出来。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践割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五、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把以速度为主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