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王行伟辽宁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内容提要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第二部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初形成资本主义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先自发形成体制,后有描述性的理论社会主义形成的“人为过程”:先有理论,后按理论构建体制批评传统社会弊端,设计出理想社会的蓝图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政党,用革命方式夺取政权利用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因理论先于实际,需要根据实践调整不断理论和改革体制马恩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共产主义的人本主义理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社会“三阶段”理论自然经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社会:消除人身依附,但把人异化成财富的奴隶产品经济社会:个人真正成为自己与社会的主人实现人本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取消商品生产和交换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本共产主义的表现:由于不能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等任何生产要素作为个人私产,在分配制度上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1、“军事共产主义”时期(1918-1920):按马恩构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于取消了商品交换,割断了城乡交流正常渠道,城市中“面包没有了”由于农民的反对,苏维埃政权陷入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20年代中期):在实践中引入商品经济恢复了城乡交流,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但未解决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3、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920年代中期-50年代初):围绕经济体制选择的论战(20年代中期)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主张: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主张: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模式,其实质是:用国家替代资产阶级职能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用计划替代市场来分配资源,实现国家工业化争论以斯大林的主张占上风而告终结高度集权体制的形成(20年代末)1928年苏联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了工业化蓝图1929年开始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体化斯大林模式在理论上的成熟(50年代初)利用大危机西方过剩资本、技术与人才,经卫国战争洗礼,高度集权计划体制在苏联工业化进程(几个五年计划)中日臻成熟对苏联工业化与计划体制实践的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1952),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与实施计划经济的蓝本1.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是从基本国情来看——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很落后。在这样的基础上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中全国的力量才能完成。而要实现这一点,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体制保证。11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三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示范作用。12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能够使经济迅速恢复,使国民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正常运转起来,奠定工业化的物质基础。50年代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13第二,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热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能够有效地防御外来干涉,从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资料各种费用下达下拨利润物资部门商业部门产品调拨or收购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模式关于产量、产值等全部上缴用户3、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与弊端权力集中在中央主要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忽视商品生产忽视价值规律微观经济没有活力高成本高浪费低效率物资短缺生活水平低下行政化等级化官僚化抑制积极性和创造性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7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号,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谈话1982年7月,邓小平又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这段话表明已经认识到要搞活经济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18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提法。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这个“新话”,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85年10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认为,只有采用市场经济,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19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2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有利于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21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体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出如何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历史课题,指明了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领作用。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的意义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经济形式到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参照系,从而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演变图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经济模式布尔什维克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新经济政策模式民主的计划经济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前)斯大林模式改良的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苏东民主的新中间道路改良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从计划向市场经济过渡渐进式转型与激进式转型模式的分道扬镳1、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框架下通过增加市场因素来提高效率所有计划经济国家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2、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对计划模式的修补,转向市场经济转型方式分道扬镳:苏东国家转向激进式转型方式,中越等国仍坚持渐进式改革方式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一方面它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261、市场经济的共性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制度性质,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社会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经济关系市场化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企业行为自主化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宏观调控间接化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法制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保障体系社会化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与企事业单位脱钩。27所有制结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二、市场经济的本质资源稀缺性:人类无法回避的真实世界第一、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人类需要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扩充其规模。旧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会产生,需要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是无限的。第二、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平衡性资源的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是不平衡的,彼过剩此不足,有时甚至稀缺与过剩并存。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些,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人们必须做出抉择:用多少资源生产某一种产品,用多少资源生产其他的产品。第二、怎样生产。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方法或资本技术密集型方法)。人们必须决定:各种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组合,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同样的产品生产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所以,人们还必须决定,资源配置到哪里最有效。第三、为谁生产。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分配的数量界限如何把握,等等。由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发的这三大基本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计划配置的优缺点1.优点: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人力、财力、物力应付突发事件合理调节收入,保持适当的社会公正2.缺点:政府决策成本过高微观经济主体丧失活力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市场配置的优缺点1.优点:以市场信号为调节器,自动调节经济的发展。自动调节资源流量,实现产需衔接。推动科技与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挥竞争优胜略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2.缺陷:滞后性导致社会分化公共产品等宏观领域难以调节带来内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矛盾不能自动导向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有利于竞争,但必然引发垄断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阻止“泡沫”的破灭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古典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一)自由市场经济及其特征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二)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失业和经济周期问题2、市场机制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有限3、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4、市场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人不平等问题第二部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古典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一)自由市场经济及其特征自由市场、自由竞争、自由放任(二)自由市场经济的局限性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失业和经济周期问题2、市场机制在非完全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