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参考书: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马洪刘国光吴敬琏等主编江泽民作序8.9元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主编:邓荣霖张用刚(工商管理培训教材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元3、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谷书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88元学习要求:1、参考书前两本难度适中,第3本专业性较强。不同程度的学员可加以不同的选择。2、作业题分讨论题、调研题和分析题。每人可从中选4题。3、新旧两个版本的课件可根据各人情况选一。请对新版课件提出修改、补充建议。作业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完成下列作业)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企业如何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或:企业如何规避市场风险?)二、关于反垄断的认识及分析三、世界各国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惯例的认识及其借鉴(选一国分析)四、案例:结合本企业(公司)或本单位实际写作一个实际案例。五、讨论: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如何面对“两只手”的作用?七、讨论及作业:如何才能有效地反不正当竞争?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问题及其对策(以本企业或本行业为例)第一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讨论:1、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3、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选择?理解市场经济:一、什么是市场经济?1、含义:资源配置由市场引导的经济。新古典经济学: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作有效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由此,市场被看作是商品经济运转的枢纽,商品经济开始称作市场经济。(1)市场与市场经济(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3)资源配置与资源配置方式(4)“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um)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配置达到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重新配置生产资源和重新分配产品,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外一些人的处境变坏。这时经济处于最有效率境界,资源配置能使总体效用达到极大值,其产量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而任何重新组合都会使消费者的满足减少。2、定义: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经济进入高度社会化发展阶段、市场成为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后的经济形态。实质:以市场运行为中心来构筑经济流程,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收入分配,实现国民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3、四种含义及其选择、区别二、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自由市场经济阶段(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1、产业革命及机器大工业2、统一市场3、建立市场体系4、法律制度的确立5、“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二)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1、“混合经济制度”2、与市场保持一致的“政府干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含义:1、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3.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4.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5.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市场经济参考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市场——企业“在平等和效率这架天平的两端,都有奴役人们的‘暴君’——一端是金钱的‘暴君’,一端是权力的‘暴君’。所以,这架天平需要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架平衡的天平。它把两个‘暴君’都排除在外,既有足够的效率,又有适度的平等。”“这架天平上的砝码需要适时调整,以免天平倾斜。”——杨继绳市场社会主义——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争论米塞斯、哈耶克、罗宾斯:否定社会主义和中央计划。H.D.迪金森、M.道布、M.泰勒、A.勒那、O.兰格批判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四、市场经济的普遍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一)普遍性1、自主性:企业\个人\地方——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动力、效率、“离心力”、2、平等性:货币、经济、规则、国民待遇、人才效应3、竞争性:价格竞争、服务、质量竞争;有序、无序4、开放性:国际市场与国际贸易5、有序性: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二)特殊性(1).所有制:单一所有制与混合所有制、竞争力、控制力(2).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3).宏观调控:远期、近期,眼前、长远,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性五、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讨论1.计划经济的合理性及其弊端优点:(1)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2)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缺点:(1)政企不分;(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及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结果:“两个大锅饭”——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缺乏活力。2.市场经济的优越性(1)有效竞争(2)资源优化配置(3)效率经济(4)激励效应(工资、收入效应)(5)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有效)(6)分散决策(政企分开)第二讲市场机制、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一、市场机制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自身内部的竞争、供求、风险、价格、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特征:1、自发性2、连锁性3、利益约束性(一)竞争机制1、含义:是指参与市场活动的各利益主体为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其中包括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这种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互相争夺经济利益的客观必然性,称为竞争规律。2、类型:(1)从生产领域看: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包括两类,一类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另一类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所谓“部门内部竞争”:是指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所谓“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或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2)从流通领域看,竞争的主体包括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3、手段: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4、内容:包括争夺较大的销售市场、争夺资金来源、争夺先进技术以及争夺人才等。5、条件:(1)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3)保护竞争、防止垄断;(4)为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5)防止不正当竞争6、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问题讨论7、国内市场竞争分析(二)供求机制1、含义2、内容3、类型4、问题: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利?5、供求弹性问题(三)价格机制1、表现2、内容(实现条件)3、价格机制的实际应用问题现实分析:(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风险机制(二)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制的关键是:正确划分市场调节价和国家管理价的范围(四)风险机制1、含义2、完善风险机制(五)利率机制1、基本含义2主要内容:PV=Y1/(1+i)+Y2/(1+i)2+Y3/(1+i)3+。。。。。。+Yn/(1+i)n3、作用关于利率市场化问题(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2)中国利率市场化将有新举措二、市场结构1、含义:2、划分依据:(1)市场集中度:nnHHI=∑(Xi/X)2=∑Si2i=1iX——产业市场的总规模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S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2)产品差别化程度、(3)市场进入壁垒程度3、市场结构:四种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供给差别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生产者的目的多一个少较多产品差异性无无有些差异细微差异4、有效竞争两种选择:(1)竞争——生产集中——垄断(破坏价格在合理配置资源上的作用)(2)竞争——生产集中——规模经济(最佳规模---最佳效益)——有效竞争含义:既保持竞争活力、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竞争格局。标志:从市场结构看:(1)市场上有相当多的卖者和买者;(2)任何卖者和买者都未占有市场上的很大份额;(3)任何卖者集团和买者集团都不存在“合谋”行为;(4)新企业能够进入市场。从市场效果看:(1)市场上存在着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促进技术进步的压力;(2)价格随着成本的降低自然向下调整(不存在价格合谋)(3)能够利用规模经济;(4)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利用;(5)可以避免销售中的资源浪费。结论:要实现有效竞争,必须抑制垄断的弊端;排除不正当竞争和过度竞争。三、市场体系(一)按照商品流通的时序划分:1、现货市场2、期货市场3、批发市场4、零售市场(二)按商品流通地域划分:1、城市市场、农村市场2、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国际市场(三)按商品属性划分:一般商品市场:1、消费品市场2、生产资料市场特殊商品市场:1、劳动力市场2、金融市场3、技术与信息市场4、房地产市场(四)建立、健全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1、中国资本市场(1)中国金融市场(2)中国金融体制改革(3)中国资本市场的成就、问题及前景2、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3、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评估第三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含义1、含义2、区别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一)市场经济的弊端: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抑制竞争,导致市场效率下降;2、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和滞后性;3、市场运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4、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问题;5、市场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国防、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看不见的手”与“看的见的手”(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三、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1、经济总量平衡2、经济结构优化3、抑制通货膨胀4、推进社会进步四、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1、物价稳定2、经济增长:GNPGDP3、充分就业4、国际收支平衡[偿债率=(本年度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本年度短期外债付息额)/本年度商品劳务出口收汇额x100%]5、实现社会公平(三)计划手段(四)产业政策(五)收入政策(六)汇率政策文献研读(一):文献研读(二):文献研读(三):第四讲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一、“渐进式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经验1、主要特征2、社会背景3、基本经验二、成就(以“九五”为例):(一)顺利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九五”前期,我国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重在调整结构,不搞全面紧缩,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从控制资金总量入手,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高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软着陆”。(二).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阶段性目标。(三).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提前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在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后,经过“九五”前两年的努力,在1997年又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3%,实现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年均增长8%的调控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前3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速度是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下实现的。比较:在过去的5年,世界经济年平均约增长3.8%,其中发达国家年平均约增长3.3%,发展中国家年平均约增长5%,均明显低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万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突破1万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列第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九五”时期也是国家财力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