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反方大家好!我方观点是教育不需要惩戒!理由有四:第一,学生在心理上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的心灵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喝彩和掌声。即使是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鼓舞。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即使是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和深情的关怀鼓舞下,其道德乃至智力、情感等方面都将获得较为理想的发展。情绪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激发相应的情绪体验是道德教育获得实效的心理基础。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第二,学生是在犯错与改错的反复过程中成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教育要为学生今后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效果不应是暂时的,应是长期的、持续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就是在犯错与改错的反复中螺旋上升。我们应该认识到反复错误也是一个正在向好的方面变化的表现,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的过程。第三,部分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惩戒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前,部分教师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与方法简单的现象,教育工作不能深入学生内心,在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时还停留在严厉的训斥、指责甚至侮辱等发泄式的惩戒中。这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使得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应有的人格得不到尊重,。然而学生毕竟是教育的对象,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是他们成长中的一种必然,甚至可以理解为学生的特殊权利。严厉的训斥、可怕的惩戒必将在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极大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四,正面教育更有利学生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孙中山也曾这样说:“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也。”坚持正面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此。教育不需要惩戒。教育要以理解、尊重学生为前提,本着允许错误、理解错误、原谅错误的工作思想,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不进行惩戒,而是创造性地采取多种积极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不论从学生心理、教育规律,还是从惩戒的危害看,教育不需要惩戒。谢谢!反方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方的观点是教育不需要惩戒。目前对学生身体的惩罚,已受到国家的明令禁止;然而对学生心灵的惩处,却象幽灵一样在校园徘徊。对学生的心灵惩罚是一种惩戒,而惩戒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身心的伤害极为严重。第一,心理惩罚必将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施教者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教育中,部分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出于对学生的偏见等原因,在批评学生时往往不自觉地使用侮辱性的言辞,什么笨蛋一个,无可救药,不是读书的料等等。我方认为这不是简单的逆耳之言,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训斥声中,学生只能沉默,伤心,痛苦。学生被训斥逼到了对立面。遭训斥的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被摧残殆尽,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进而产生相应的抵触情绪。我们知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带着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又如何谈得上信其道呢?第二,心理惩罚可能导致学生变态心理。人们常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心理惩罚往往会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永恒的痛苦与伤痕,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的变态。我方注意到,学生心境平静时呼吸为20次/分钟,而在教师的责骂声中呼吸高达40-50次/分钟。由于心理惩罚的刺激,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产生毒素,从而导致疾病,进而导致变态心理,不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实践告诉我们,对教育对象过于严厉,经常训斥、打骂,进行心理惩罚,那么,其对象的性格发展会出现变异,容易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且缺乏自信心、自尊心,行动冲动,甚至变得冷酷、残忍。我们认为,心理惩罚的本质是对人才的摧残。施教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实施这种惩罚,都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都是对人民教师称号的亵渎。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老师的教鞭轻轻落下--却没有落在学生的头上老师的眼睛正正盯着--让学生感受无声的批评老师的嘴角丝丝愠气--给学生传递不尽的压力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灵丹妙药,教育最大的效果在于教者的表率。春风可以化雨,清泉可以止渴,绿叶可以驱暑。我们为什么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智,让莘莘学子中有更多好的瓦特、牛顿、爱迪生脱颖而出呢?所以我方认为,教育不需要惩戒。反方答辩1:尊敬的对方辩友,我方认为当温和的教育无效时,教师绝不要采用惩戒方法,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非常多,如:鼓励法:采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进行赞扬和肯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适用于性格较孤僻的学生。暗示法:教师采用关爱的眼神、轻轻地抚摸等巧妙的暗示,提醒或鼓励学生自觉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适用于好动、而又不拘小节的学生。榜样法:利用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将典型的优秀人物树立为学生的学习榜样。适用于有强烈上进心的学生。文本交流法:教师通过在日记、周记、作文等给学生写评语,和学生进行书面交流,为学生指航引路。适用于性格内向不敢与教师交谈的学生。环境熏陶法:建立良好的班级体,制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感染学生主动向上。如将激励性的语言贴在墙壁上,设计成各种充满童趣的标牌,立于校园的花坛或走廊边,时刻伴随着孩子们。家校互动法是通过家访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学生的策略,合力帮助学生走出错误。适用于家校反差较大的学生。说教法:通过阅读有针对性的报刊杂志,对学生讲情道理,进行正面教育,达到学生的自省、自悟。适用于喜欢阅读的学生。故事启发法:利用故事中的人和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适用于爱听、爱读故事的学生。活动体验法:精心设计一些活动,如运动会、表演、游戏、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展示特长,树立自信。适用于成绩不理想但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激将法: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有意让学生涌起激情,产生一定要争气的强烈需要,奋发向上从而改正错误。适用于争强好胜的学生。转移法:当学生犯错时,教师暂时不提学生的错误,从赞赏、肯定学生的优点入手,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信任。适用于性格较倔强的学生。冷处理法:教师暂时不表态,期待学生自我反省。适用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跟踪法:有的学生犯错后短暂的教育不能使其彻底改正,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长期的交流沟通。适用于是非明辨能力较差、错误行为出现反复的学生。同伴互助法:借助同伴的帮助,正确认识自己,汲取同伴的力量,促进内省,直至改正错误。适用于乐于交朋友的学生。……之所以认为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是因为我们有如下理论依据:强化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尽量使用正强化,如表扬、赞许等,而要避免用包括教育惩戒在内的负强化。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了著名的“发展预测”实验,他随机抽出一些学生列入“有最佳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老师并嘱咐严加保密。8个月后,他发现名单里的学生个个都比其他学生进步快,性格开朗,求知欲强,尤其师生感情融洽。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爱生—尊师-更爱生-更尊师,形成良性循环。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情绪轻松的情况下,大脑处于积极的接受和运转状态,能够吸收较多的信息,而且脑筋灵活、联想丰富;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心扉紧闭,思维僵化,反应迟钝。精神愉快的学生要比情绪低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出20%。尊敬的对方辩友,人是有感情的,老师只要以情感人,以理明人,就会打开对方心灵的窗户。老子说:“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我方认为,可以采用以上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反方盘问1教育是持续发展的,如果教育中运用惩戒,那如何体现教育中的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正方盘问2现在高墙内服刑的人员,他们接受的教育存在惩戒的方式吗?对他们的犯罪行为能不需要惩戒的教育吗?反方答辩2对方辩友请注意,你所说高墙内服刑的人员是成年人,而我们现在所辩论的是关于未成年人教育需不需要惩戒的问题。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不断地犯错,正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是要在学生的错误中找到他们的闪光之处,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朝者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当然,在这中间肯定有反复的过程,只要他是在不断进步的,这就是我们教育着应该做的。而不是依靠惩戒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来摧残祖国的花朵,更不能拿他们与罪犯相提并论。三、自由辩论正方:现在,有的学生上课经常随便下位,随便讲话,有的还故意破坏课桌凳。我方认为对学生这样的行为可以对进行惩戒,如:罚站、罚款、罚抄作业等。反方:你所说的罚站、罚款、罚抄作业,属于赎罪式惩罚。使用赎式是惩罚,只能使儿童仅仅为避免惩罚而认错,而不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过错本身,并且也不能把老师赞同的事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由于儿童把赎罪式惩罚与市价惩罚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自身的不良行为相联系,多用这种惩罚易让儿童认为是老师出于个人的成见而对待自己的,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另外,赎罪式惩罚往往使儿童的自我教育意识受到破坏。儿童可能会认为自己既然接受了惩罚,也就抵消了自己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不会产生道德上的内疚感。赎罪式惩罚诱发的是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私”的动机。我方认为教育惩戒是一种消极手段,具有较强的破坏性,而不是建设性。如果教师习惯运用惩戒,就会逐渐养成对这种手段的依赖,而不去寻找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也就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最终导致无意识地回避问题。正方教育惩戒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惩戒的不当使用,而不是惩戒本身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具体惩戒方式的作用,就像给病人看病一样,明知道某种药物有副作用,但要治病就必须使用,否则必死。这就是以毒攻毒。我方认为只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适当的惩戒是必要的。反方什么叫适当?你对学生惩戒了,还说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你如何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尊,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自尊心不允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手段。对经常犯错的学生,我们应该多给些宽容,因为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戒强烈。正方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真的比惩戒强烈吗?我们知道曾经有一个淘气的男孩打碎了教授家的玻璃,父母说,自己干了坏事,自己去接受别人的训斥吧!可教授却不忍心训斥,还给男孩一些点心。事后,孩子的父母认为教授应为他的宽容道歉。惩戒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一位伟人说,知识来源于学习,而智慧则来源挫折。所谓的挫折,实际上就是惩戒,人只有经过挫折,才能得到应有的磨练和提高。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同学,我们让他抄一篇题为《我爱老师》文章,又何尝不可呢?反方: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你罚抄课文,想让他懂得上课要尊重老师,这样的惩戒是简单的、行不通的。难道他抄一篇课文就尊重老师了,那你也把教育说得太简单了。从一年级开始,老师、父母都会教育孩子尊敬师长,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也许就是因为你的这些简单、粗暴的惩戒使他感觉不到爱,感觉不到被尊重,因此他认为我也不必尊重教师。经常犯错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长处。即使学生犯了错,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改错。教育需要赏识而不需要惩戒”:正方:光有赏识教育,而没有惩戒教育,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只要问问一线教师就知道了,有些后进生,用赏识教育是教育不好的!后进生之所以后进,更多表现在自律性不强,他们的习惯很差,屡教不改,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该惩戒吗?如果教师对他们的错误不能进行惩戒,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的陋习。要是简单的赏识就可以转化后进生,中国的教育就不会存在如此多的后进生,中国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少年犯了!没有惩戒,就没赏识教育可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