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的一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为何“垮掉”(BEAT)生活方式极端化:吸毒偷窃酗酒坐牢纵情于爵士乐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在路上”游历鞭挞政治与社会成员相当复杂,既有手工劳动者、工艺制作者、乐队演奏员、无固定职业者,也有大学生、文化人、艺术家、作家等。《空洞之镜》金斯伯格我觉得我仿佛正面临死亡我的生命已经终结我意识到所有一切精神现象真实可信可我从来都满怀恐惧而且是在我阴暗污秽的自我里……或许如果我继续生存会有事情使我欢愉可我已经找不到希望,我已疲惫、厌倦之极何为“垮掉”(BEAT)Beat“垮掉”一词有“绝望”的意思,也还与“沮丧”、“击败”、节拍“敲打”、“击打”、甚至“寻欢作乐”诸多含义有联系。“Beat是一种逃避……我们是避世的一代”。——凯鲁亚克“一群疲惫不堪的人——在没有投入生活以前就厌倦生存,并不只是多愁善感……而是冷漠”。——费希尔“Beat”这个词的意义本来就模棱两可,它不只是令人厌倦、疲惫、精疲力竭、一无所有;他还指心灵,也就是精神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诚,一种回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觉或意识时的感觉……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总是全力以赴、精神振奋、对任何事都专注。——约翰·霍尔姆斯“Beat”就是“beatitude”至善至福,精神完善的最高境界。——凯鲁亚克“Beat”绝不仅是“垮掉”、“被击败”、“被抛弃”的同义词……其进取、进攻、用于直面人生,勇于探索、冒险、追求并最终达到“心底坦然、宽大为怀”的精神境界才是金斯伯格所代表的“theBeatGeneration”的精髓。——文楚安“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们的极端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是对价值观念的渴望,而不是对它的仇恨……而在于他们在面对自己试所表现出的真诚和勇气。他们不仅对美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外交、思想钳制、战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而且更以罕见的真诚和令人赞叹的勇气把他们的行为思想、生活方式,甚至灵魂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全部赤裸裸地展示出来,表现出他们内在的道德力量。——肖明涵代表作家作品: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艾伦·金斯伯格(AllenGinsberg《嚎叫》《卡迪什》威廉·巴勒斯(WilliamBurroughs)《裸露的午餐》《贩毒者》尼尔·卡萨迪(NealCassady)戈里·柯索(GregoryCorso)赫伯特·亨凯(HerbertHuncke)彼得·奥洛夫斯基(PeterOrlovsky)金斯伯格艾伦·金斯伯格1926年生于新泽西州纽瓦克帕特逊市的一个俄裔犹太家庭。金斯伯格从中学起酷爱文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凯鲁亚克、巴勒斯、卡萨迪、亨凯、霍尔姆斯等人。后离校做过各种短工等,1946年复读,1948年毕业后,做过洗碗工、自由撰稿人、市场调查员、记者等工作。1949年被送往纽约州立精神病院呆了8个月,结识卡尔·所罗门。1954年到旧金山。1955年10月23日,金斯伯格在旧金山六画廊朗读了长诗《嚎叫》(howl),这是“垮掉”运动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观众反应强烈,金斯伯格充满激情,声音洪亮。每当读完一个长句,观众随声呼应,齐声呼叫“go!”当他读完,已声泪俱下。作品1956年出版,但随即被认为是“诲淫”作品,被推上法庭,经激烈辩论,法官宣判无罪,使得《嚎叫》(howl)与金斯伯格声名大振。1972年宣誓皈依佛教,法名“达摩之狮”(追求佛法,无所畏惧)。1974年因《美国的衰落》获全国图书奖。1984年访华,写下“中国组诗”。1997年在纽约逝世。《嚎叫》(howl1956)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一个下午鬼使神差在打字机上写成的,任凭具有抽象诗歌美的凌乱句子、无意义的想象在头脑中奔泻,相互联结,犹如查理·卓别林摇摇晃晃地行走,也像长长的萨克斯管奏出的和声,深沉悲哀,然而不乏喜剧因素。这是垮掉的一代生活现实的拼接画:吸毒、酗酒、同性恋、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一群;可同时又在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中体验到“极乐”。其基调转向截然不同的两极:及时一种庆典式的赞美,又充溢着深切的痛楚。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露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子黎明时分晃过黑人街区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天使般头脑的嬉普士们渴望在机械般的黑夜中同星光闪烁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神圣联系,他们穷愁潦倒衣衫褴褛双眼深陷在只有冷水的公寓不可思议的黑暗中吸着烟昏昏然任凭夜色在城市上空飘散冥思着爵士乐,他们在高架铁道下向上帝忏悔看见穆罕默德的天使们在被灯火照亮的住室屋顶蹒跚缓行,他们穿过大学校园目光炯炯可神色冷峻幻想置身在军事专家中目睹阿肯色和布莱克式的轻松悲剧,他们被学院开除由于疯狂由于在骷髅般的破窗上发表猥亵的颂诗,他们穿着内衣蜷缩在没修面的房间里,在废纸篓里焚烧钱币倾听着墙外传来的恐怖之声,他们从拉雷多狼狈来到纽约腰带上捆着大麻阴毛部被重重踢了一脚,他们在用涂料粉刷过的旅店里吞火自乐要不就在天堂巷服用松节油等待死亡,要么为了涤罪一夜又一夜折磨自己的肉体,用梦幻、毒品,伴随清醒的梦魇,酒精和***以及无休止的寻欢作乐,无法言喻死一般的街巷在阴云中颤栗而心中闪电冲向加拿大和帕特逊两极,把这两地之间的停滞不动的时间世界照耀一片通明,……第二部分是金斯伯格在吸毒后的恍惚状态中写成的,诗人首先指控“那是怎样一种史芬克斯般的怪物用水泥和铝合金铸成敲碎了他们的头盖骨吞下他们的脑浆和想象”,指控以“摩洛克”为象征的美国。“摩洛克”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在文中成为美国式民主专制、邪恶、黑暗、残酷的象征。摩洛克的脑袋纳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摩洛克的胸膛是一架屠杀生灵的发电机!摩洛克的耳朵是一座冒烟的坟地!……摩洛克的爱欲是耗不尽的石油和石头!摩洛克的灵魂是电力和银行!摩洛克的贫穷是天才精英的幽灵!最终宣称:“我要抛弃摩洛克!从摩洛克中苏醒!让光明从天堂中流泻!”第三部分借助卡尔·所罗门在精神病院的遭遇继续呐喊,希望通过呐喊战胜摩洛克,让自己的灵魂从摩洛克的邪恶中得到解脱。《卡迪什》(kaddish1959)“卡迪什”在希伯来文中指犹太教哀悼祈祷文,金斯伯格借此悼念母亲娜阿米。分为五部分:序曲、叙述、赞歌、挽歌、祷文及赋格曲。第一部分“序曲”是对人在现世所承受的苦难并在死亡中得到解脱的冥思;第二部分“叙述”具有真实人物、地名、事件、对话及结局,是娜阿米一生的缩影,具有传记性特征;第三部分“赞歌”说明这生存只不过是上帝意志力的创造物而已,神性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与上帝的子民芸芸众生的痛楚和苦难中;第四部分“挽歌”喻指疯狂的娜阿米对现世产生的幻念,几句历史感和时代感;第五部分重复第三部分的赞美,所有现世存在不过是上帝的幻念。《在死亡中》我们对死亡无所不晓虽然未必真都知道,因为我们全都在出生以前亲身体验过什么是死亡生命似乎是一条通道,连接两道门,通向黑暗茫茫生命和死亡本无区别,都是永恒,或许可以这样宣称我们都在黑暗中相遇,时光本质由于这两极永恒的交汇展示升华。多么令人景气倘若设想人的思想和个性在走向永恒之后仍然随时光而不朽。如果从坟墓外看人生,时光一瞬其实就是全部光阴。金斯伯格的创作理念1、我写诗,因为英文中“灵感”来自拉丁文的“呼吸”一词,因此,我要自由地呼吸……因为写诗可以回顾自己的思想……因为生命是无限的多,在宇宙中生物是无限的多……我看到的境遇也数不胜数,能花旗人们过去的事是无限的。2、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想。强调写作时“心灵的顿悟、体验和启示”。越名教而任自然在1951年4月2日到22日之间的20天时间里,凯鲁亚克坐在打字机旁,在长达36.3米的稿纸上敲出了《在路上》的初稿。这12.5万字的打印稿居然没有分段,没有修改或插页的空间,甚至几乎没有标点符号。这就是《在路上》。因为《在路上》,凯鲁亚克被誉为“垮掉之王”。当他在1969年死去的时候,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商标,引领生活方式和时尚。“垮掉之王”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1922年3月12日~1969年10月21日),美国“垮掉派”作家。青年时代生活放浪,做过各种杂工,曾遍游全美及墨西哥,著有小说18本,死于酗酒。《在路上》(OntheRoad)《在路上》是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与女性交往,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四散……《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在路上》中的萨尔就是凯鲁亚克,迪安是尼尔·卡萨特,老布尔·李是威廉·巴勒斯,卡罗是金斯伯格。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1947年萨尔同迪安在纽约相识,第一次开始从东到西横越美国大陆的旅行,记叙他们一路上的经历,特别是萨尔同墨西哥姑娘特丽以分离告终的浪漫爱情,迪安不时介入其中。第二部分萨尔回到纽约姑妈家中,1948年圣诞节,迪安开着破车带着女友玛丽露突然来访,一行人再次到西部,又返回纽约。第三部分1949年,萨尔再次到丹佛,同迪安的友情渐至高潮。他对迪安以“自我”为中心的疯狂行为极其同几个女子的关系更为了解,又一同横越大陆回到西部。第四部分技术迪安和萨尔前往“旅途终点”墨西哥的“伟大旅程”。第五部分迪安把萨尔留在墨西哥,然后萨尔独自返回纽约,回忆同迪安的最后一次见面,以一长段感怀的话结束故事。在路上——对人生的体验——象征着追求自由、用于冒险、不循规蹈矩、不知疲倦的人类精神和创造力。浮士德精神——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自强不息——我在10月回家,人人都在10月回家。威廉·巴勒斯(1914年~1997年)1943年,艾伦·金斯伯格刚认识巴勒斯。29岁的他已经阅历丰富,在哈佛大学获英语博士学位,后来一度研究人种和人类学。巴勒斯还曾参过军,在芝加哥做过酒吧侍者、私人侦探,有时与盗贼为伍。1953年,巴勒斯根据自己的吸毒经历写出“垮掉”风格的小说《瘾君子》,开始引起美国文学界的注意。1959年,巴勒斯写下了《赤裸的午餐》。作品原题《赤裸的情欲》(NakedLust)。金斯伯格阅读原稿时,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赤裸的午餐》(NakedLunch)。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吸毒、性爱等经历。《赤裸的午餐》主要讲述的是作者漫游、吸毒、性爱、同性恋等经历,书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的细节、卑俗下流的语言。有的批评家将它斥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但是,另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垮掉的一代”在今天的意义今天,人文精神丧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他们对人生精神意义的执着探索,而非生活上的放纵,他们追求的不是构成“美国梦”中的那种物质至上主义,而是精神、灵魂上的自由充实;虽然他们失败过,而且未必能达到目的,但他们永远“在路上”,绝没有“垮掉”。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