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室内设计调研报告中山陵2012年6月10日前言中山陵的介绍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山陵的的建筑分析中山陵的石刻艺术中山陵感想中山陵平面布置图中山陵的介绍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坐落于南京紫金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傍山而筑,气势宏伟。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南京中山陵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中山陵坐北朝南,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其中中山陵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建筑风格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中山陵建筑特点中山陵墓道,亦称甬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相北,对称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建筑分析︱︱︱墓道建筑分析———陵门陵门建在水泥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它的平面为长方形,宽24米,进深8.8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门的屋顶为歇山式,上面盖蓝色琉璃瓦,这种色彩有静穆、哀悼的气氛。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的比较大些,两边的稍为小点,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南京中山陵实地调研中山陵建筑分析——碑亭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亭为方形。墓碑竖立在碑亭正中,墓碑为长方形,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的。碑亭的东、南、西三面,各有拱门一洞,供谒陵者出入。碑亭的北面,也有一个拱门,但门的下半部装设了石栏杆,游人到此可以远眺祭堂,可见蓝瓦屋顶的祭堂巍然矗立,青绿色的紫金山峰峦直指云天。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碑亭里这块大石碑的顶端和底座刻有图案花纹。顶端四周为云彩朵朵,底座周围是巨浪层层,线条简洁,十分朴素,均由中山陵的建筑师吕彦直亲自设计。这些图案花纹,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高,比海深。碑的顶端花纹下面,朝南朝北两面,分别刻国民党党徽一枚。据说这两枚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曾在十年动乱中被铲除,1981年中山陵园管理处按照原样重新修复。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它高11米,宽17.3米,四楹三开间。坊的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建筑分析——博爱坊建筑分析——祭堂祭堂,陵墓主体部分。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供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门楣上端,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祭堂内部以云南产乳白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祭堂正中孙中山着长袍马褂全身石刻坐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坐像下四面的六幅浮雕,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幅画面,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中山陵的石刻艺术雄狮雌狮中山陵的雄狮,在他的左脚下是江山,寓意着有男人的伟大抱负,君主的气概,以及对人民的博爱。中山陵的雌狮,在她的右脚下是一个小狮子,寓意着女人的慈爱以及母仪天下的优良美德。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中山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民国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民国建筑,不管是它的室内陈设还是它的周围景观,都让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智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研。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