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第三节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所使用的概念体系。人格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几个方面去了解一个人,即他(她)是一个什么人?他(她)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他(她)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他(她)是健康的吗?他(她)会不会改变?如何帮助他(她)改变。因此,人格理论所关心的问题通常包括:第一,人格的实质和结构;第二,人格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第三,人格的动力;第四,人格的健康与改变问题。不同的心理理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章主要有人格特质理论和从生理、遗传方面解释的人格生物学理论,还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一)本能与压抑弗洛伊德深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启发,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弗洛伊德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一战后,他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死本能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挫折,就可能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我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弗洛伊德最重视的是性本能,他将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与社会文化冲突,冲突势必导致焦虑。人为了缓解焦虑,就会不自觉形成一些防御机制,即一些防卫自己以减少焦虑的方式。防卫机制很多,主要有:1.压抑(repression),指力比多冲动被排除到意识之外,进入到潜意识之中。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能量仅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能量是被压抑的,压抑可暂时减轻冲突,但能量还在,可能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释放出来。神经症就是压抑的结果。比如,有一位成年女性,发病后的症状之一是要把自己卧室和父母卧室之间的门半开着才能睡觉,弗洛伊德的分析是病人潜意识中希望偷听父母房间里的声音。2.退行就是以儿童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成人角色所导致的焦虑。3.合理化或文饰作用就是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内心的真理由,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4.投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的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加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冲动,如不承认自己对某人有非分之想,而说别人在引诱自己。5.反向作用就是以与真实欲望相反的方式行事。如本来想接近异性,却表现出回避或疏远。6.转移就是将对某对象的强烈感情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如受了丈夫的气,却冲孩子发火。7.升华就是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如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就被弗洛伊德视为性欲的升华。这些防卫机制对当事人而言往往是无意识地自动地形成的,它们能起到暂时缓解焦虑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焦虑。但是焦虑与冲突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只不过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二)人格的内在冲突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所以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新生儿处于这种状态。自我出生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得到,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就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自己的良心,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三个部分代表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有的人能经常使它们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我们就说这些人的人格是健康的;有的人不能使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和谐,如一味地放纵本我,或者超我过分地严厉和追求完美,都可能导致生活适应的困难,甚至心理失常。自我可以调节本我的快乐和超我的完美,所以,一个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三)人格的发展与健康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他通过自由联想法发现病人回忆起的那些被压抑的童年经验常常与性有关,于是他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1.口唇期(0~1岁)婴儿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婴儿即使不饿,也喜欢含着奶不放,喜欢吸自己的手指也是常见的婴儿行为,所以婴儿的快感多来自口唇的活动。如果人格发展停留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这种人往往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2.肛门期(1~3岁)这时父母要求孩子定时大小便(这在弗洛伊德所处的那种社会文化中的中产阶级家庭特别普遍),另一方面本能又要求及时排泄以获得快感。由于要求控制而儿童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括约肌的伸缩。如果父母管得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门性格,表现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3.性器期(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甚至偷看异性同伴或异性父母的性器官,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性父母产生嫉恨。这种感情,在男孩为恋母情结,在女孩为恋父情结。男孩由于嫉恨父亲,又发现女孩没有那个小器官,以为是被父亲割掉了,于是产生了阉割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男孩就转而向父亲学习,以父亲为榜样,这种现象叫做认同(identification)。女孩由于发现男孩有的器官自己没有,于是产生自卑,并心怀嫉妒,这叫做阳具妒羡。如果这个阶段的以上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固着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疾病的根源。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为了对抗恋父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4.潜伏期(6岁~青春期以后)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同伴相处,因此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期。你在小学时期与同班男同学的关系?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性需求朝向年龄相近的异性,并希望与其建立良性关系,性心理的发展走向成熟,人格也趋向成熟。在弗洛伊德理论中,固着和退行已经成为解释人格病理的一部分。固着是发展停滞在早期的某一个阶段,退行是指发展到后期,但有一种倒退的力量,要回到以前的停滞点。因此,固着与退行密切相关。退行意味着早期发展的某种程度的固着,固着则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又会回到这一点。分析一个现象:一个男孩子,看到学校大门就开始害怕、出汗;走进教室就开始害怕。这是什么原因呢?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者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他经常在学校里受到批评,学校总是和批评联系在一起,那么,一看到学校大门就想起了批评。心理学家称作是“学校恐惧症”。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环境才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见到食物流口水,这是无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狗还没看见食物,但是慢慢地狗听见实验员的脚步声就开始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实验员的脚步声是条件刺激物。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将小白鼠放到笼子里,它乱抓乱撞,偶然碰到一个杠杆,然后就出来一粒食物。这样它连续几次按压后,就学会了按压杠杆。在斯金纳这里,强化是行为建立的关键。所谓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食物;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撤销电击。惩罚: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的条件。同强化一样,惩罚也包括正惩罚和负惩罚。斯金纳认为,人格也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是个体的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帮妈妈做事而受到奖励,这种行为就可能泛化到幼儿园和学校;如果继续奖励就泛化到了社会情境中。但是在有些情景下,并没有受到奖励,就形成了分化。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指责精神分析学派太多关注那些心理疾病的人,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仅仅免于心理疾病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向更高的水平成长,去充分实现人所具有的潜能,成为真正健康的、富于创造性、具有自由意志并能发现生命意义的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他们关注: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如何实现健全的人格?(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研究杰出人物发现,他们有16种人格特征:1.客观地认识现实。2.全面接纳自己、他人及周围的世界。3.自然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不是矫揉造作。……15.抵制适应现存文化。16.能弥合各种分裂和对立从而达到整合协调的状态。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1.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2.面临选择时,总是做出朝向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做出趋向倒退的选择3.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让自己的天性自发地显现出来,而不是做权威或传统的传声筒。4.不隐瞒自己的观点。5.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6.用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并通过勤奋的努力去达到这一标准。7.创造条件去经历高峰体验。8.善于识别并有勇气放弃自己的防卫心理,揭去压抑和遮蔽生命的层层屏障,但不是否认人格神圣的价值,而是能从生命本身的存在中发现神圣、永恒、象征和诗意。(二)罗杰斯的自我论罗杰斯是心理治疗的大师,他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帮助人自我实现。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这些经验总是围绕“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2.自我协调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中没有互相冲突的经验。这时,孩子就会形成“我是好孩子”的自我概念。如果儿童的直接经验与来自父母的评价性经验不一致,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协调的第二种情况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不一致。3.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罗杰斯将自己创建的心理治疗模式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