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在消化道消化:食物小分子物质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道粘膜吸收:食物消化血液和淋巴循环-、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特性1.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低。2.伸展性大。3.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剌激不敏感,而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剌激相当敏感。4.具有节律性,但频率慢且节律不稳定。(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点。1.静息膜电位-40--80mV,主要为K+向膜外扩散.√2.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慢波电位的特点:a.各部位的频率不一样.b.慢波的起点是存在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c.慢波的产生不依赖于神经的存在,但神经和激素可影响慢波的3.动作电位主要是Ca2+,也有Na+√慢波、动作电位和平滑肌收缩之间关系:慢波动作电位平滑肌收缩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了解:三、胃肠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系统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二)外来神经系统1.交感神经胃肠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2.副交感神经1.迷走神经作用主要是加强胃肠道运动,腺体分泌增加机理:M受体解痉药:阿托品654-2、颠茄片2.盆神经加强结肠的运动释放Ach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二)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三)脑-肠肽的概念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了解:√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PH为0.9~1.5,分泌量1.5~2.5L,其主要成分如下:1.盐酸壁细胞分泌(附图)盐酸的作用:(1)抑菌和杀菌作用(2)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酸性环境。(3)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4)促进小肠对Ca2+和Fe3+分泌过多,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2.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a.激活b.作用:使蛋白质分解为月示和胨3.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泌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共同分泌,主要成分:糖蛋白HCO3-:胃粘膜非泌酸细胞分泌生理作用: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使胃粘膜免于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性消化4.内因子:壁细胞,6万,糖蛋白作用:促进VitB12的吸收巨幼红细胞贫血(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附图)组胺(法莫替丁)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1.头期:由进食动作引起(1)分泌调节神经调节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也有体液因素参与(2)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消化化力强(胃蛋白酶含量高)2.胃期胃液分泌:(1)分泌调节:胃底.胃体感受器食物幽门部G细胞胃腺分泌化学成分(2)分泌特点:酸度高,消化力比头期相对弱3.肠期胃液分泌:(1)分泌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食物小肠粘膜G细胞胃泌素胃液分泌(2)分泌特点:量小(消化液量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肠期小)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1)盐酸:(附图)(2)脂肪:(附图)(3)高张溶液:(附图)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道等自感受器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胃体肌肉舒张,这种现象称为a.生理意义b.在这一反射中传出纤维迷走神经为抑制性纤维2.蠕动√(二)胃排空及其控制1.概念: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过程2.胃排空的控制(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呈碱性,PH7.8~8.4每天分泌量1~2L1.无机成分:碳酸氢盐a.中和胃酸b.提供PH环境2.有机成分:各种消化酶,由腺泡细胞分泌.a.胰淀粉酶淀粉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b.胰脂肪酶脂肪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c.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不具有活性形式存在于胰液中d.胰蛋白酶抑制物(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1.神经调节√特点:水分和HCO3-含量少,而酶的含量丰富。2.体液调节(1)胰泌素S细胞分泌√特点:主要刺激水分和HCO3-分泌,而酶的含量较少。(2)胆裹收缩素促进胰酶的分泌3.胰分泌的反馈性调节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与成分1.性质:肝细胞分泌的一种苦味金黄色液体,呈弱碱性,PH7.4(胆裹除外),每天分泌量800~1000ml2.成分:a.胆盐b.胆色素c.胆固醇d.卵磷脂无消化酶机体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必须维持的一定比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二)主要作用1.促进脂肪的消化2.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4.中和胃酸,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肠-肝循环)√(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调节1.神经调节以非条件反射为主2.体液调节(主要)(1)胃泌素促进胆汁的分泌和胆裹平滑肌收缩(2)胰泌素(3)胆裹收缩素(4)胆盐(胆盐肠-肝循环)三.小肠液的分泌了解:四.小肠的运动(一)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三)小肠运动的调节1.肠道神经的作用2.外来神经的作用3.体液因素的作用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为:①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②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③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一、大肠液的分泌一、大肠液的分泌1.大肠的分泌物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2.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粘液蛋白,它能保护肠粘膜和润滑粪便。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一)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内的细菌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四)食物中纤维素作用:①大部分多糖纤维能与水结合而形成凝胶,从而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刺激肠运动②纤维素可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率,减慢含能物质的摄取,从而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二)排便粪便直肠壁感受器盆N和腹下N脊髓腰骶段大脑皮层乙状结肠盆神经的传出N降结肠.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排便阴部神经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第六节吸收一.吸收的主要部位1.口腔和食道内不被吸收的2.在胃内酒精和少量水分3.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4.大肠吸收水分和盐类,√二.小肠在吸收中有利条件1.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3.食物在小肠内己被充分消化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的吸收(二)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2.铁的吸收3.钙的吸收4.负离子的吸收(三)糖的吸收(四)蛋白质的吸收类似糖的吸收:(五)脂肪的吸收消化的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指的是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物电包括静息膜电位、慢波电位和动作电位。其中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包括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经系统。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中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胃肠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其中盐酸的主要作用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铁和钙在小肠内吸收等;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可水解蛋白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内因子可促进VitB12的吸收。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有乙酰胆碱、胃泌素和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三种。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按感受食物剌激的部位分成三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其中头期分泌量大,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很高,消化力最强。胃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容受性舒张、蠕动和紧张性收缩。胃排空指的是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其调节主要受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和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的影响。胰腺液中有三大营养物质的水解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此外,还含有HC03-,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pH环境。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主要有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胆汁的主要成分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无消化酶。胆汁的作用具有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其分泌调节受神经和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主要有胆囊收缩素、胰泌素、胃泌素和胆盐。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由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的。糖吸收的形式为单糖,蛋白质吸收的形式为氨基酸,均为继发性主动重吸收,经血液途径吸收。长链脂肪酸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淋巴途径,中、短链甘油三酯以血液途径吸收。食糜(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十二指肠粘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运动胃内压胃排空停止机械刺激神经反射胃运动食物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扩张刺激与化学成分胃泌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脂肪小肠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胃液胃窦G细胞胃泌素胃粘膜内D细胞生长抑素盐酸胃液十二指肠(pH2.5以下)胰泌素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小肠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高张溶液胃液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胃肠激素√糜蛋白酶原盐酸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组织液糜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