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之前。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中国社会形态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产生、奠基阶段。从文学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包括《诗经》与《楚辞》;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从文学精神上看,先秦文学是我国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也奠定了我国文学追求人伦道德与自然形式的基础。第一章古代神话传说关于中国古神话流传比较少的原因,较为复杂,学术界有的说:“中国人重理性,讲实际,不善于幻想,对神话不重视,没有加以整理。古代中国没有动人心魄的伟大的军事行动,无法将神话联系上,致使神话逐渐失传。”第一节神话的涵义1.涵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换言之,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2.本质:神话并不是人类文明时代自觉地文学创作与游戏,神话的本质是原始初民对世界的描述或解释。3.仙话:仙话源于文明社会的宗教迷信,与神话不同。4.传说:上古传说与神话关系密切,但并非一事。传说讲的是人,神话讲的是神。第二节神话的内容1.创世神话:即解释世界、人类民族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玄鸟生商”、“姜嫄生后稷”等。这类神话包含着自然崇拜与探索,以及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识。2.英雄神话:反映在人与自然斗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一般说来神话包含两种意识:崇拜与征服,但中国古代神话多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意识。3.战争神话:如“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这类神话曲折地反映了上古时代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战争与融合。4.爱情神话:织女神话,奔月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如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尝百草、后羿作弓、仓颉造字、后稷种植五谷、伏羲发明八卦等。这类神话反映了我国神话对世俗文明的热爱,也反映了我国上古神话厚生爱民的传统。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概况1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2篇数:现存《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六笙诗”有目无辞,实305篇。苏辙:有辞而佚;朱熹:无辞调名。3年代:《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商末;二是周初。下限至于春秋中叶。4分类:《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据南宋郑樵《诗辩妄》,《诗经》是按音乐的性质分类的: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5成书:关于《诗经》的成书,古代有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周部族史诗:《大雅》中有5首诗是反映周族由始祖后禝到公刘、古公亶父直至文王、武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史诗。《生民》是叙述周部族祖先后稷诞生的神话故事以及他在农业方面的天才。前三章主要叙述后稷神奇的诞生过程:他的母亲无夫而孕,踩足迹而生下后稷,后稷三次被抛弃都能化险为夷,更显出他的奇特之处。下面几章叙述后稷的农业天才:他种了很多农作物,种得又茂盛,他是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位农神。也是农业发明家,最早的农艺师。《公刘》叙述周人在公刘领导下,有邰迁徙到豳的情况,诗中写公刘先到豳地察看地形,然后率领族人迁徙到豳,在豳地建城、房屋,开垦农田以及发展生产的情况。《帛》叙述周文王祖父古公覃父从豳迁到周以及周文王继承祖业,发展强大的历史。史诗中写古公覃父与他的妻子姜妃一同率族人迁徙歧山,到歧山后,观察地形,修建城邑、房屋、庙社,开发农田,还写了孙子周文王继承古公覃父的功业,逐渐强大的情况,诗中有写劳动人民修城邑、宫室时的紧张、热烈的场面。《皇矣》写文王伐崇、伐密的两次战争。《大明》写武王灭商的战争,在艺术上与这些叙事诗总体上不如后代的叙事诗生动,不过有些片断写的还比较感人,如《生民》的后稷诞生史,《公刘》的周人迁徙豳地的欢乐场面,《帛系》的周人迁到歧山的欢乐劳动场面的描写。第三节《诗经》的艺术赋比兴是诗经三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赋比兴的解释的人有很多,其中宋代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最为简明。1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对事物直接的、连续的描写。如《七月》,全诗按季节变化详细叙述古代农家的生活。赋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打比方。《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使得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3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先说其他的事,然后由其它的事件引出所要说的事。如《蒹葭》,作者的意图是写意中人不遇,但是在写之前,先写了“蒹荚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这就是兴。兴的作用主要是铺垫,使得诗意更加婉转、自然。兴有两种:1)借物起兴:兴句与后文有比较明显的关系。2)借句起兴:兴句与后文看不出明显的关系,兴的使用纯粹是为了便于诗的开头,使人感到不突然。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记言散文1《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先秦时期用古文字所写的《尚书》本子,但已全散佚。伪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是东晋梅赜所献,其中所增二十五篇即是。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火”后,由汉初伏生传授,用隶书写定的。包括虞、夏书各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一般认为商、周书较可靠;虞、夏书则为春秋战国人所作。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时间从西周周穆王(—前1000年)到鲁悼公(—前440年)五百多年间的历史,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吳、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共二十一卷。因“国”为目,以记言为主,所以称之为《国语》。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第二节记事散文一、甲骨卜辞商朝很迷信,凡事都要向鬼神占卜,求神指示,他们在占卜之后,就把所问的话刻在龟甲兽骨上。甲骨卜辞就是指刻在龟甲,授骨上的问卜的文辞。从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甲骨卜辞有的符号无法读懂,但大部分是可以读懂的,有的文笔还比较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迹等叙事散文的简单要素,其记事体例可以看作是记编年体《春秋》的雏形。二、《易经》爻辞1.《易经》概说:《易经》是我国的占卜书。即示卦的书,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有一条总的占断辞,叫“卦辞”,每条卦辞之下又有六条占断辞,称为“爻辞”,为“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下又有六条爻辞,为第一条爻辞的“潜龙勿用”,不管是卦辞还是爻辞都很简短,所以全书就是由许多简短的卦辞,爻辞组成的。2.爻辞的特点:《易经》虽然与甲骨卜辞一样,都是迷信的,都是用来占卜的,但甲骨卜辞是临时写的,临时问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没经过什么加工,较粗糙,而易经的卦辞,爻辞是经长期流传后加工而定下来的,所以比甲骨卜辞更显得完整,也更形象更生动,如《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注,或彩”这条写胜利归来后的情景,有的击鼓庆贺,有的因疲惫而休息,有的激动得落泪,有的欢乐,喝彩,绘出一个动人的画面。再如《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逐”用羊入篱笆无法进退,比喻人在生活张由于做的莽撞而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三、《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1.《春秋》的思想倾向:维护礼治,反对乱、力。2.《春秋》的艺术成就:《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在简要洁净的史实叙述中,往往通过不同的措辞方式来蕴涵褒贬历史之意。是谓春秋笔法。四、《左传》1性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2《左传》的基本思想:《左传》鲜明的表现着儒家的民本、礼治、仁爱思想并常作为解释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种尺度。3、《左传》的文学成就1)长于叙事,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2)人物描写:一、累积式;二、闪现式。3)《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辞浅义深。第三节记人散文《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有人把它看作是最早的人物传记,“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还有人认为它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小说之滥觞。书中的晏子,是一个有超人智慧、体恤民众、刚正清廉的人物,这个形象和历史事实基本相同,但有区别,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全书200多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又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部分历史。由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订,正式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刘向整理编订前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名。主要是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是指老子、孔子等尊称为“子”的思想家所写的散文。这些散文都是说理的,所以又称“说理散文”。曲阜所供孔子像第一节儒家散文1《论语》约在战国之初,由弟子门人所集。今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等等。《论语》的传本,在战国至汉初,主要有鲁论、齐论、古论,今本为鲁论。2《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与《庄子》是文学性最强的。3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生于战国末期。曾游学于齐,后去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死于楚。他的著作,后人编定为《荀子》三十二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第二节道家散文1《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2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