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晋灵公不君《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一读课文:感知课文1、高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情感。2、结合注释完成下列内容:生字正音、重点语词的意义。3、用现代汉语口译全文。字词读音: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箪橐戟弑诒érfánzhìběnliùgǔnquēChúníyìnsǒuáodāntuójǐshìyí指出通假字而观其辟丸也寘诸畚衮职有阙亡不越竟避置缺境指出红色字体字的意思晋灵公不君谏而不入宣子骤谏使鉏霓贼之晋侯饮赵盾酒舍于翳桑,见灵辄饿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书法不隐君:行君道,名词作动词不入:不采纳,不接受。骤:多次。贼:刺杀饮:给······喝因饥饿而病倒使…免于祸难记事的原则梳理故事情节晋灵公有不君之举士季进谏,灵公不改赵盾多次进谏灵公派鉏霓行刺赵盾,鉏霓自愧,触槐而死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逃脱赵穿杀死灵公史官董之狐写下“赵盾弑其君”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改正它。”翻译士季叩头回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的,但很少能有始有终。’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巩固了,难道仅仅是群臣们依靠它。《诗经》又说:‘周宣王有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可以保全啦。”翻译概括第一段的大意写赵盾、士季对晋灵公无君道的行为进行进谏。本段写了晋灵公不君的哪些事实?初步可以看出晋灵公的什么特点?厚敛雕墙弹人取乐虐杀宰夫进谏不入贪婪荒唐残暴狡猾,昏庸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前往,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就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不忠不信两者之中必有一种,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翻译概括第二段的大意赵盾骤谏,晋灵公派鉏麑刺杀赵盾。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翻译秋九月,晋灵公赐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一边搏斗,一边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第三段大意写晋灵公摆酒诱杀赵盾。综合以上三段,晋灵公不君的事实共有哪些?厚敛雕墙贪婪弹人取乐荒唐虐杀宰夫残暴进谏不入狡猾,昏庸骤谏贼之伏甲嗾獒寡恩正面描述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让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他原因,答道:“我在外当贵族的仆隶已经多年,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为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就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幸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翻译概括第四段大意写灵辄报恩,赵盾死里逃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翻译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招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第五段大意写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候朝(守职)救济饿民(养民)尊重史官(尊礼)忠君爱民的良臣1.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晋灵公的“不君”?2.人物形象概括: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赵盾3、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4.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问题讨论哪些事情、哪些人物可以反面衬托晋灵公的“不君”?士季的警示鉏麑的自杀赵盾的责备灵辄的倒戈赵穿的弑君反面衬托晋灵公不君人物形象概括: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聪明善谏舍生取义机智勇敢忠肝义胆知恩图报忠于君主深得民心知人善任仁而下士侧面烘托赵盾3、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1、儒家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秩序。2、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董狐记成“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于承担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4.孔子赞赏董狐的做法,并且在《春秋》一书中对这件事作了类似的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对于以“礼”为评价准则的“董狐笔”,我们应作怎样的评价?1、有可能模糊事实真相,造成不必要的误解。2、肯定董狐不畏权贵、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的精神。春秋笔法拓展探究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而“春秋笔法”作为孔子品评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便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取向,司马迁认为:“《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把这种笔法称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讨论探究:《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1.“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暗含了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正所谓“一字寓褒贬。”2.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就是“春秋笔法”的真实体现实战练习1.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B.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阙:空缺。C.宣子骤谏,公患之。骤:多次。D.使鉏鏖贼之。贼:暗杀。B(阙:过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厚敛以雕墙置诸橐以与之C.既而与为公介为三闾大夫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舍于翳桑A(第一个“而”是转折连词,可译可不译;第二个“而”是假设连词,可译为“如果、假如”。)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D(①③④表现忠于职守,为人正直。②为士季的行为举动,与赵盾无关。⑤与职守、为人无关。⑥为翳桑饿人灵辄的奋力保护,非赵盾举动。)4.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说明正确的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未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C(A、B把宣子与赵盾视为两个人不正确,A项中又说晋灵公能够接受劝谏,也不正确。D项“能够接受”不正确,也并未真改,说“边改边犯”也不对。)翻译下列句子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4.其我之谓矣5.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春秋笔法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然而,按照《春秋》礼法,却使赵盾最终背上了“弑君”的罪名:1、他逃亡,却没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2、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反国后应立即声讨赵穿,但是没有。6.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是什么?【名师点拨】《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