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就业形势,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黄金起点,在个人的生命轨迹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定位准确是一生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一生将要从事什么行业,具体做什么职业,在这个点上能走多远,发展到极至会是怎样,这些都应该有一个明晰的轮廓。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目标或整体目标的预期计划。目标的确立要与时俱进,要以国家发展、行业的兴衰为基调确立自己准确位置。往往有许多人不成功、不幸福,都是在职业规划、个人定位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偏差,这个偏差更有可能是你的生命全部。现在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谈规划,谈定位,有的人可能对目标不很清楚,可当你从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活的阅历和艰辛会告诉你规划和定位的准确是多么重要。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形势,人生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掌握一些原则是必要的:一是择业定位态度要科学。把自己的爱好与职业有目的的结合好,找出自己的强项来满足当今社会需求,明确一生的发展方向。二是择业定位信息要科学、要全面。通过先进的理念指导,掌握最新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信息。三是择业定位目标要实际、要切实可行。目标确立后,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并务实操作。这样在你的意识当中会产生许多能量,把你引向成功的人生过程。职业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既不像家庭那样成为我们出生后固有的独特的社会结构,也不像货架上的商品,可以供我们随意挑选。它更像是一位朋友或一位合作的伙伴一样。既存在,又不一定在眼前;与其结识有更多的机会和缘分,但更需要的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人所共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人民政府都把就业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就业创造条件。缓解就业的压力。我们学校实行一把手工程,院长、书记亲自抓,把就业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尽管如此,就业难的问题仍是今后几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形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待业人员将在2000万以上。2010年在2500万以上。主要原因是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的需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从学历的层次上看,就业困难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初步预测就业的层次和待遇都有下降的趋势。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背景知识98年以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是有限的。能考上大学可以说是百里挑一,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大学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是天然的候补白领。多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势比较平稳,就业率一直很高,基本上达到了100%,甚至供不应求。这种状态在2001年达到了终点。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原因是什么?(一)、毕业大学生数量增加过快。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招生计划进行了调整,每年扩招40%。2002年是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多年来毕业生少,需求市场旺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1年毕业生为107万、2002年是145万、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50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的毕业生是560万,2009年毕业生为611万。2010年的毕业生为630万。2011年毕业生为643万,2013年667万,2015年月700万。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可想而知-----就业是相当的难。9年的时间翻了近7翻,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毕业生数量急聚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加缓慢的局面还要持续几年。(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性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压力在加大,某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倒闭。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依赖将进一步增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峻。(08--09金融危机影响明显)。(三)、新《劳动合同法》生效以后,只要员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合同关系,就存在一定的保障。这一法律对于试用期规定很详细,引导企业与员工签订长期合同。法律出台后,毕业生会对自身的劳动保障有更深的了解,而企业的辞退成本,需要承担的合同、法律风险都更大了。所以,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也会更加小心,只要招聘,肯定就要招聘到合适的优秀的能胜任的学生,这样一来,那些以前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学生找工作自然会比较难。因此要求大学生要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四)、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落后影响就业。教育专家认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就业难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热门专业无限量的招生,学校培养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企业需要的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找不到。而所谓的热门专业由于人员过剩而找不到工作岗位。以广州为例:改革开放初期,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许多院校外语专业一轰而上,大批扩招,结果现在出现了外语人才过剩现象。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要求较多,结果又是一轰而上,大家都学计算机,现在与计算机相关的毕业生占了50%以上,又出现了过剩。而机械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一些冷门专业不被人看好,很少有人问津,现在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找不到人。这就是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兼顾而致。以大连为例,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编程能力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但企业招聘软件开发工程师又很困难。而学软件专业的大批毕业生又找不到接收单位,原因就是应届毕业生缺乏编程能力和开发经验。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五)、观念陈旧与实际需求的错位现在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本人工作稳定,待遇优厚,环境舒适等。总而言之找个“铁饭碗”。由于观念陈旧,直接影响了就业。我可以告诉大家,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缺的就是“铁饭碗”。许多毕业生都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缺乏准确的定位,找不到工作是很自然的。(例:04级有的同学自认为软件开发干不了,咨询师又是青春饭,在后台搞网管工资又太低,没有一样适合自己的工作,到毕业了别人都找到了工作,他还在犹豫)。(有地方没有人去,有人去的没地方)。综上所述: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为我们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准备,迎接就业的挑战。就业难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看一看劳动社会保障部对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实际新增劳动力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06年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2011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高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软件行业前景如何?以大连为例:大连,我国北方最具开放色彩、最具经济活力、最适合人居的现代化城市,如今,因软件产业的迅猛崛起而名扬世界。据统计,2007年,大连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630多家,超过5万人从事软件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15亿元,出口7.2亿美元。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10位。据国际权威的数据公司IDC发布的2007亚太区全球交付指数城市排名,大连高居世界第五,名列中国第一。蓬勃向上的大连软件产业,不仅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还为中国服务外包城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当大连由一个IT界默默无闻的城市,一跃成为颇具竞争实力的世界服务外包首选城市,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是带着这一疑问专程来到了大连。他在畅销全球的《世界是平的》书中写道:“我想亲眼看看这个中国的班家罗尔———大连,大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个中国城市。这里有宽阔的林荫大道、美丽的绿化带、众多的科研院校和广阔的软件园区,这里毫不逊色于‘硅谷’……他们竭力争取的是知识密集型的商业机会,而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大连的软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长期依托港口经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大连,陷入了从未有过的企业效益下滑,环境污染加重,职工大量下岗的窘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大连市紧紧抓住世界服务外包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响亮地提出:充分发挥大连的地缘优势,面向日本、韩国,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突破口的现代软件信息服务业。1998年,大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信息产业局,强化全市软件产业的组织保障。在全国创办了第一个“官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大连软件园,为吸引跨国软件企业投资,发展软件外包出口奠定了产业基础。2001年秋,国内首个“服务外包研讨会”在大连举行。2003年,中国惟一的国家级行业展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在大连拉开帷幕,此展会对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加速与国际接轨,实现由软件园到软件业再到软件城的历史嬗变,起到了重要地促进作用。2004年大连市政府在全国率先颁布和启动了“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短短几年时间,大连服务外包产业以令人惊奇的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异军突起,IBM、惠普、DELL、爱森哲、NEC、GE、SAP等36家排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相继投资落户大连,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有一多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其中,日本发往中国的服务外包订单绝大多数流向大连,大连软件园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为密集的产业园区。近几年来,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华信、海辉、大连东软、华畅、锦达数据等一批软件企业短短几年迅速崛起,并开始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转变。大连华信在同美国高勤、德国SAP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一举中标乌兹别克斯坦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工程项目,将民族品牌打入国际市场。华畅、连顺等企业通过嵌入式软件产品集成研发,推出一系列“大连研发”自主创新产品。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的代表城市,大连已形成了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外业界瞩目并认可的、中国最适合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城市之一。温总理:要作“全国第一,世界第一”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大连软件产业时,要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要坚定发展方向,树立“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发展目标。“打造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这是大连未来城市新经济发展的宏大目标。目前,大连正举全市之力,以开放式自主创新为导向,做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面向世界提高软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