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汉初,从高祖至文景帝,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策?这样的政策给“文景之治”后的汉带来了什么景象?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牸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连续实行“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兴七十余年”社会繁荣,国家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汉武帝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姑息周边民族——匈奴的频繁侵扰。诸侯国势力尾大不掉——七国之乱余波犹在。地方豪族势力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无为”政策不利于大一统国家继续发展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主观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汉武帝档案姓名刘彻,幼名刘彘生卒前157年—前87年世系汉景帝之十子职业皇帝特点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谥号武(孝武)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汉武:社会发展,人心思治。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主观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汉武帝的“有为”措施:1、政治上:加强皇帝集权--提高皇帝的威权。从政治体制上来说,为什么汉武帝要加强皇帝集权?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只有加强皇权,才可能“有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顾沁茹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主观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汉武帝的“有为”措施:1、政治上:加强皇帝集权--提高皇帝的威权。(1)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内朝与外朝“内朝”与“外朝”体制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哪两种权力之间的矛盾?裁抑相权1、朝廷决策机构——内朝或中朝——皇帝与亲信近臣2、朝廷行政机关——外朝——丞相为首3、相权受到削弱。汉丞相之印章汉武帝在位54年,先后用相13人,由其亲自任命的丞相计12人。其中,2人获罪自杀(李蔡、严青翟),3人被免职(卫绾、许昌、薛泽),4人下狱处死(窦婴、公孙贺、赵周、刘屈氂)。只有3人善终相位(田蚡、公孙弘、石庆)。——王子今《汉武英雄时代》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主观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汉武帝的“有为”措施:1、政治上:加强皇帝集权--提高皇帝的威权。(1)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在全国设置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出巡,监察官吏,抑制豪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汉官典职仪》刺史制度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地方制度与监察制度的重要发展。汉代十三刺史图从“无为”到“有为”一、背景:1、客观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2、主观上: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二、汉武帝的“有为”措施:1、政治上:加强皇帝集权--提高皇帝的威权。(1)中央官制上,形成了“内朝”与“外朝”体制: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汉书·诸侯王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为什么会消除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顾沁茹推恩令诸侯王郡县列侯诸侯王列侯郡县诸侯王列侯列侯郡县中央政府郡县推恩令示意图王国问题的解决削弱王国势力•推恩令•元朔二年,采纳主父偃建议,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元鼎五年,以“酎金”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元狩元年,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此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谁提出来的?董仲舒《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同谊也。——《汉书·董仲舒传》这段材料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建议?全国“大一统”。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国家思想不统一。为什么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汤天洋、陈逸斐、苏铄淼、茅彦婷、杨燚、李依耘、陆炜东汉武帝会喜欢吗?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在鼓吹一种什么思想?君权神授汉武帝会喜欢吗?肯定会!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王道以教化为大务。——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为何要授权给君?教育感化人民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徐恩达、顾沁茹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五经博士(五经: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影响:教育方面: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思想方面:“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懦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为什么汉武帝不推崇法家思想?——肖诗豪“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也统一过思想,他是怎么做的?与汉武帝相比,谁更高明?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秦始皇传》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影响:教育方面: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思想方面:“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懦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4)独尊儒术的本质:汉武帝尊儒术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范围: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局限:未采纳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影响:教育方面: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思想方面:“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懦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4)独尊儒术的本质:汉武帝尊儒术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范围: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局限:未采纳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他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3、军事上: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汉武帝三次对匈奴发动战争,具体过程如何?——顾沁茹汉景帝之阳陵阳陵出土文物西汉一直认为和亲是屈辱的,加上匈奴时常侵边,武帝时期西汉展开反击。文景之治为这场战争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武帝的雄才大略得以施展。西汉与匈奴战争形势图霍去病墓及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武帝以儒学为官学。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在长安建立太学。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影响:教育方面: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思想方面:“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懦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4)独尊儒术的本质:汉武帝尊儒术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范围: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局限:未采纳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执政原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