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课程介绍►(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就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创作现象和批评现象予以讲析,内容包括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大部分。其中现代部分安排8讲,当代部分安排8讲,共16讲,各讲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从整体上考虑到文学史的发展逻辑以及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几方面内容的平衡,以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所选专题的认真学习,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具体体现为:►1)能够解释现当代文学史价值构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如启蒙、批判国民性、民间、现代性等,并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2)能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些基本逻辑规律。►3)能把握住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审美特。►4)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思潮和批评现象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三)学习方法:多读,多思.课堂教学安排►第一讲:总论►第二讲:总论►第三讲:总论►第四讲:鲁迅及他的伤逝►第五讲:郁达夫及他的沉沦►第六讲:柔石二月►第七讲:何其芳预言►第八讲:张爱玲及其倾城之恋►第九讲:钱钟书及围城►第十讲:赵树理及三里湾►第十一讲:张贤亮及其绿化树►第十二讲:路遥及其人生►第十三讲:李亚伟及其中文系►第十四讲:余华及其现实一种►第十五讲:阎连科及其受活►第十六讲:金庸及其射雕英雄传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说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范畴或界定(一)关于文学的定义古代的杂文学定义: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后来的《魏书·郑义传》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在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即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同时,文学也指人的博学,即今天意义上的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可以看到,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同时,文学从它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含义。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文学。章太炎:凡有文字,著以书帛,皆问文学。现代的一般理解:审美意识形态,即通过语言艺术所传达出的情感本位\生命本位的人的存在形态.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一般性的叙述)国王死了,因为伤心而死(文学)再如:国王他死了(一般性的叙述)国王他死了(文学)(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界定1.时间意义上;2,价值取向意义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又叫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背景►(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变革►(传统社会结构的危机-------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迄今为止的变革)►(二)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变革►(传统文化体系的危机------文化的现代转型-------艰难的发展过程)►三.中国现代代文学的分期(大致说来,三个三十年)►(一)第一个三十年(现代时期,即从五四新文学到1949)►特征:1.文学发展的大时代.►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折中,多元开放,不拘一格,各方面都表现得轰轰烈烈时期。►鲁迅的大时代说:大时代(大死大生,大破大立、大悲大喜,大沉大浮)决战的时代,极期。►鲁迅一九二七年冬天说:“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可以由此得死。”4几个月后他又预言:“不远总有一个大时代要到来。”5这“大时代”是什么呢?他解释说:“许多为爱的牺牲者,已经由此得死”,他们“以愉快和满意,以及单是好看和热闹,赠给身在局内而旁观的人们,但同时也给若干人以重压”;“这重压除去的时候,不是死,就是生。这才是大时代。”话虽说得折拗,意思还是明白的,到献身者的牺牲不再仅仅引人旁观,而是逼人奋起的那一天,黑暗和光明将会有上场殊死决战,这决战的时候,便是大时代。其实,信用他后来评论小品文的话,是还有更加简洁的解释:“也如医学上的所谓,极期一般,是生死的分歧,能一直得到死亡,也能由此至于恢复。”“小时代”:与大时代相反的,则是平庸的时代,是小时代.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对此有深刻论述.《乙丙之际箸议》二十多篇(“箸议”,就是私下的议论),把三世重新分为“治世”、“乱世”、“衰世”。在他看来,所谓“衰世”就是“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色可铄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chán无才工,衢无才商,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即使有“才士和才民”,也被那些不才之人“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戳指“戳其心”,即“戳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就以今日中国教育界而言,虽然教学大楼林立,师资如云,但学校却办成官衙门,校长成为利禄加身的官老爷,有良知的教师被“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大时代的知识分子特征: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拯救天下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以及舍我其谁的自信,勇于承担,勇于表达,他们的痛苦和彷徨,也都有一种大境界在支撑李伯元: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汪精卫: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2.文学革命的爆发与现代文学价值原则的确立1)三个理论代表:陈独秀,胡适,周作人.A.陈独秀:文学革命的擎旗者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至北京)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是一份综合性的文化批判刊物,也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主要阵地。在新文化运动中,其杰出的代表人物首先数陈独秀。►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间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辛亥革命前再度回国在芜湖编办《安徽白话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任任安徽教育斤长,。1913年因讨袁失败逃亡日本。1915年重返上海,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中,陈独秀对青年进行思想启蒙,提出了“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这六点希望体现了鲜明的“民主”“科学”精神。而这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用来对抗封建主义的理论武器。陈独秀还于1919年1月提出要“拥护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恩斯(科学)两位先生”。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在1915年就表露了要进行文学革命的愿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画以写生为重,庶几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1917年:《文学革命论》: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一点补充:为什么会由陈独秀提出?他有什么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勇于决断,敢于►挑战,”虽千万人吾往矣”,不容别人质疑,意气用事►诗作《灵隐寺前》►垂柳飞花村路香,酒旗风暖少年狂;►桥头日系青骢马,惆怅当年萧九娘►和少年行(王维)比较►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可见陈独秀的名士风流与狂放性\张扬性人格特征►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晚年:湖上诗人旧酒徒,十年匹马走燕吴;►于今老病干戈日,恨不逢君尽一壶。►B)胡适:文学革命的开创者►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具有深远的影响1910——1917年留学美国,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学,并深受其影响。他与《新青年》的联系是通过当时主持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邻接洽的,汪以同乡身份寄《新青年》杂志给胡适,并受陈独秀的委托邀其撰稿,胡适1916年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译稿,并在与陈独秀书信来往中讨论文学革命事宜。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对这封信,陈独秀立即表示赞同,并将它刊于当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2号,还要求胡适能“详其理由,指陈得失,衍为一文,以告当世”。于是胡适便以“八事”为中心写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后来又将新文学运动的目标概括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为什么胡适要选择从语言文字的变革为突破口呢?►“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故文学革命第一步,就是文字问题的解决。我们认定,死文字定不能产生活文学,故我们主张若要造一种活的文学,必须用白话来做文学的工具。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陈、胡二氏文章风格不同,个性有差异,对文学革命倡导的态度有区别也是事实。同是文学革命的举大旗者,胡适文章偏于商榷、说理,试图以理服人,文风温和、平静,是典型的学者风度,而陈独秀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其文更富政治激情,更见政治眼光。胡适曾致信陈独秀,说文学革命非朝夕之日能定,也非一两人力而为,“绝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而陈独秀则回信说:“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他人之匡正也。”两者比较,一平和,一激进;一谦虚,一自信。而陈独秀的激进、自信的确对推动文学革命进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胡适的思想:►自由主义:“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