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综合大作业——景陵峪地质区综合读图分析第一章引言•读图目的----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构造地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实际意义地提高自己•根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图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至少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图幅概况----由北至南,新地层出露增多,东南部平望岗地带海拔较高,中—西南部海拔较低。大断层大致沿西北—东南走向,褶皱分布大致相同。山谷,盆地均有发育。河流多而均匀,由南向北发育且多分支,河流分支处多有村落驻扎。•景陵峪地质图•。。。第二章地层----构造纲要图----基本地层系统•据图例,由新到老地层为全新统(Qh),古新统(E1),上白垩统(K2),下白垩统(k1),中上二叠统(P2+3),下二叠统(P1),中下石炭统(C1+2),上泥盆统(D3),中泥盆统(D2),中志留统(S2),下志留统(S1)。•其间缺失了上中下更新统、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侏罗系(J),三叠系(T),下泥盆统(D1),上志留统(S3)。----各地层概况地层岩性构造位置下志留统S1千枚岩、大理岩四处断层、多处背斜东北部红地一带中志留统S2板岩三处断层、多处背斜东北部、西南部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三处断层、两处大背斜东北部、西南部上泥盆统D3砂岩、页岩四处断层、多处褶皱中北部二渡河一带中下石炭统C1+2灰岩、白云岩一处断层、多处褶皱中部、西部下二叠统P1砂岩、页岩、粉砂岩一个背斜两个向斜西部小范围的环带中上二叠统P2+3砂岩页岩夹煤两个向斜西部,向斜核部下白垩统K1砾岩无明显构造南部平望岗西面上白垩统K2灰岩多处小向斜景陵峪以南平望岗以北古新统E1页岩、砂岩、粉砂岩多处向斜平望岗一带全新统Qh砂、砾、粘土一系列小向斜景陵峪以西条带状景陵峪地区A—B剖面图景陵峪地区A’—B’剖面图第三章构造•第一节褶皱第二节断层•----青风岭大背斜•沿西北—东南发育在该区的东北部,核部是下志留统(S1)和侵入的花岗岩岩体,两翼分别是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5°∠37°,南翼200°∠45°,南翼相对略陡但相差不大,轴面北倾。该大背斜是复背斜,从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即可看出,北翼有三个小背斜发育,南翼有四个小背斜发育。断层F5错断了该大背斜的南翼及核部,核部较老地层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被花岗岩(γ4)侵入,有两处分布——羊山以西和青风岭以南的红地均有花岗岩体出露,且面积较大。•形成时代:晚泥盆世(D3)之后逆冲推覆构造,叠瓦状排列•----黄山—下台向斜•沿东西方向发育在该区的西部,核翼部在平面上均为条带状分布,核部是中上二叠统(P2+3)岩层,两翼分别是下二叠统(P1)、下中石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90°∠45°,南翼5°∠55°,南翼相对较陡但相差不大,基本对称呈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形成时代:早中二叠世(P2+3)之后,晚白垩世(K1)之前•----黄村大背斜•沿东西方向发育在该区的中部,核部和翼部出露都较多,呈片状展布,核部是上泥盆统(D3),翼部是中下石炭统(C1+2),核部长宽比大于10为线性背斜。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5°∠42°,南翼190°∠50°,两翼倾角不均匀,但基本对称,轴面近直立。沿背斜延伸方向有一大断层F4发育,错断了核部地层。•形成时代:早泥盆世(D3)之后,晚二叠世(P1)之前----西山背斜•沿东西方向发育在该区的西南部,核部是中泥盆统(D2),翼部分别是上泥盆统(D3)、中下石炭统(C1+2)。核部长宽比约3∶1,为穹隆构造。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0°∠48°,南翼170°∠42°,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相差不大,轴面近直立。褶皱内发育两条小的断层F6、F7。两断层倾向相对,中间地层为公共下降盘,形成了一个地堑。•形成时代:晚中石炭世(C1+2)之后,中志留世(S2)之前中间低两边高的地堑•----景陵峪向斜•沿东西方向发育在景陵峪的西南部,核部是下二叠统(P1),翼部分别是中下石炭统(C1+2)、上泥盆统(D3)。两翼产状分别:北翼185°∠54°,南翼:20°∠48°,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相差不大,轴面向南倾斜。•形成时代:晚二叠世(P1)之后,晚白垩世(K1)之前•----平望岗复向斜•沿西南—东北方向有五处发育在该区的东南部,核部是古新统(E1),两翼是上白垩统(K2),呈不规则状分布。•形成时代:晚白垩世(K1)之后第二节断层•该区断层发育良好,共七条,F1、F2、F3、F4、F5主要沿东西方向,F6、F7主要沿南北方向,其中F4、F5是延伸较大的断层。有正断层和逆断层,还发育有逆掩断层,且各断层之间又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它们分布于景陵峪地区各处。•①F1,F2,F3断层•F1断层长约2km,倾向向北,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F2断层长约4km,倾向向北,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F3断层长约3.5km,倾向向北,上盘为北盘下志留统(S1),下盘为南盘中志留统(S2)。•三条断层均形成于中志留世(S2)之后,中泥盆世(D2)之前,共同组合构成北高南低的叠瓦式逆冲断层构造。•②二渡河--上台F5正断层•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全长约为15km,断层倾向20°到45°,倾角75°到85°不等。上盘南盘主要由下志留统(S1)、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和中下石炭统(C1+2)组成,下盘北盘主要是上泥盆统(D3)、中泥盆统(2)、下志留统(S1)组成。同时,该断层横切羊山—青风岭大背斜的南翼,形成纵断层。•通过对图的分析,该断层应形成在下中石炭世(C1+2)之后。•③尖山--黄村F4正断层•自西向东方向延伸,全长约为14km,断层面倾向190°到200°,倾角75°到80°不等。断层面倾角较大,延伸较远。上盘北盘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组成,下盘南盘由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组成。•通过对图的分析,该断层应形成在晚中石炭世(C1+2)之后,晚白垩世(K2)之前。•④西山F6、F7正断层•呈南北走向延伸不远,全长约4km,F6断层面倾向向东,倾角83°,上盘西盘是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中志留统(S2)和中下石炭统(C1+2),下盘东盘是中泥盆统(D2)、早泥盆世(D3)、晚中石炭世(C1+2)。•F7断层面倾向向西,倾角75°,上盘东盘是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和中下石炭统(C1+2),下盘西盘是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和中下石炭统(C+2)。•F6,F7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有公共的一个下降盘,组成了地堑。形成于早中石炭世(C1+2)之后,晚二叠世(P1)之前。----岩浆岩该区出露的岩浆岩有两种——玄武岩、花岗岩•玄武岩在平望岗一带,可见三处分布,发育在平望岗古新统和上白垩统地层界限的一系列小背斜的的核部,呈现不规则状的带状、片状,是沿岩层接触带挤压围岩冷凝出露形成;•花岗岩在清风岭一带,可见两处分布,发育在羊山、红地的背斜核部,为片状的侵入岩,出露面积较大,与围岩不整合接触,是岩浆在断裂形成之后沿断裂带侵入形成的。第四章地质演化史•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地层,地质作用形成青风岭背斜,应力使得发育三条断层F1、F2、F3,之后地壳抬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中上二叠统(P2+3)、下二叠统(P1)地层。中下石炭统以后地层变形,应力使得形成F5大断裂,与此同时还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之后地壳抬升遭受剥蚀;→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2)地层,整合接触。地质作用使地层发生多级弯曲。上白垩统时期,岩浆在古新统(E1)与上白垩统(K2)分界处冷凝形成玄武岩,之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然后,全新统至现在,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全新统(Qh)地层,与下覆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之后地壳抬升遭受剥蚀。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