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习俗文化差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由于中英习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将汉语负迁移,导致各种错误。江苏省曲塘中学高二(14)班英语研究小组想通过研究中英习俗文化差异,让同学们区别差异,接受差异,尊重差异,避免中英文负迁移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也会对饮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英国人传统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洋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中国茶叶自从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当时的英国人不懂得饮茶,竟把茶叶当成好吃的菜吞下肚子。但当他们了解之后,便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改过去只喝咖啡、啤酒等饮料的习惯。如今,真正的英国人都有早上喝“被窝茶”,午后喝“下午茶”的习惯。并一般以红茶为主。英国人的早餐通常在七点到九点之间,他们少不了喝麦片粥,此外还有咸肉、鸡蛋、面包、果酱等食品。午餐通常在下午一点左右。有各种熟肉、沙拉、面包、饼干、奶酪、黄油等食品。晚餐一般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主要食品为汤、鱼、肉类、蔬菜、布丁、黄油、甜点、水果以及各种酒和咖啡。•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后又从印度)传入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看作是一种悠闲和舒达的享受。最早运送茶叶到英国的那种快速高桅帆船便叫作茶叶飞剪号。•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价格很昂贵,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英国人沏茶有许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寒冷季节,所以习惯在置茶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量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有许多名称,其中有些是地方俗语如:茶汁、茶汤、茶液、茶浆等。英国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般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惯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喝得到柠檬茶。苏格兰裙苏格兰男人穿裙子习俗的由来于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苏格兰人穿着这种裙服表示他们对英格兰人统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下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苏格兰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兰的装束为标准,违背者将被处以监禁或放逐。苏格兰人为此展开了长达30多年的斗争,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为自己赢得了穿裙的权利。苏格兰裙的格纹图案也很有讲究。据说,英国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几百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黑色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的身份高贵,他们穿着的格子图案也被称为“贵族格”。在17世纪和18世纪,苏格兰高原部落之间的战争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辩认敌我,有点儿像现在的“军服”。汉服唐装中国传统服饰•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一)red(红色)•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letter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figure赤字inthered亏损.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brownsugar红酒redwine•(二)yellow•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ayellow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yellowlivered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jokes(下流的玩笑),bluefilms(黄色电影)等。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由于英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与基督教有关的词语经常出现在习语中。例如,“gotochurch”(到教堂去),意思是(去教堂)做礼拜;结婚,因为英国的婚礼多在教堂举行;“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受佛教的影响,汉语中有不少习语与佛教有关,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NewYear’s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St.Valentine’s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St.Patrick’s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Holy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eggs)。Easter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Good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crossbuns)。Ascension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Thursday。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Sunday。AprilFool’s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Fools)。SpringFestival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演变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对中英习俗文化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让我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英文化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语言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中英文互译时,可先按照原文风格进行直译,然后加上画龙点睛的词语,点出其寓意。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应仔细琢磨译出其结构及措辞,并用对等的语言进行翻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的效果,使中英文化放射出原有的光彩。.2012.04.03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