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与春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精读训练哑巴与春天迟子建阅读提示:1、从解读题目入手2、学会圈点勾画3、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讲解要求•指出每段你认为的重要的词、句并适当分析•归纳每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你难以理解的词、句•说说段落在上下文中的作用行文思路本文从春天的到来开始写起,引起作者对童年春光的回忆,先介绍老哑巴的年龄、肖像、工作,接着写我小时候与他的故事,接着写老哑巴的勤恳和爱花的特点,然后写老哑巴随生产队上山挖花,最后写老哑巴走了,作者抒发感慨。行文思路本文从积雪消融,万物生命复苏的春天开始写起,引起作者对童年生活中老哑巴的回忆,先介绍老哑巴的肖像、从事的工作,接着写老哑巴被“我”和小伙伴误解,接着交代老哑巴虽然卑微,但是爱花,然后写老哑巴被充当帘子一事,最后写老哑巴被嫌弃被抛弃并抒发“我”的感慨。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却因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达子香花:是杜鹃花中的一个品种。又名映山红、靠山红等。西北人称山丹丹,达子香花是田野中开放的第一朵花,是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春天:两层含义:一是季节的春天,二是人生的春天——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有平等的生活权利,有尊严的生存地位。主题探究1、刻画了一位……的老哑巴。(指向主人公)2、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与思考。(作者)3、揭示小镇人们的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指向镇上的人们)4、对小镇人们态度的否定。5、对充满爱与美、尊重生命的生活环境的期盼。(指向环境)探究意蕴的角度①角度一:整体情节②角度二:人(主角)③角度三:人(配角)④角度四:人(“我”)⑤角度五:人(作者)⑥角度六:环境(景,物)⑦角度七:关系(人与人、人与物)考试题目呈现(南京2011届三模):1.按要求回答问题。(1)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答:积雪:①自然界的积雪;(1分)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1分)(2)“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答:①对美的热爱,对爱的渴望;(1分)②能与大家一起劳动的喜悦。(1分)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答:①自然界的春天。(1分)②充满着爱与美的生活环境。(1分)③有平等的生活权利。(1分)④有尊严的生存地位。(1分)3.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在文章中的作用。答:①结构上与前两处描写达子香花开放形成呼应。(2分)②达子香花“依然绽放”,老哑巴的生活却发生了改变。(2分)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思考,深化了主题。(2分)4.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①地位:都是底层无名小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尊严。②环境:都生活在落后的地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冷漠。③性格:都勤劳、善良。④命运:都受到伤害,结局都很悲凉。(每点2分,写满三点即可)19.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案】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解析】通读第二段后分析提炼段落内容可知,定和转为学习音乐的原因,突出了他对艺术的虔敬及其艺术情怀,并且点题。(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答案】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解析】前半句体现了音乐艺术在国外盛行已久深入人心,后半句体现定和对音乐家的崇拜、对音乐的熟悉、对音乐的痴迷。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2分)•【答案】①定和痴迷音乐并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在音乐之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解析】定和不仅迷音乐,更是迷艺术迷生活,这份痴迷还会让他取得更大的成就,收获更多的人生意义。21.本文③④段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表现定和对音乐的痴迷?请作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定和在上海痴迷于古典音乐的情形;②定和在逃亡途中放弃其他而独带乐谱;③重庆避难时继续迷醉音乐并以此为事业。22.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案】①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确定目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力,当会有所收获。②真正追求艺术,应保持单纯的气质和忠诚的态度,不能急功近利。③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④艺术能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在困难之中,也能给予我们鼓舞与力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平常的沈从文•16.请概括本文的主题(5分)•答:•【答案】本文通过叙述沈从文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生活,表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的尊崇和缅怀之情。•概括主题思路:通过描写对象的哪些事情,表现了所写对象的何种精神,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17.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1)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答案】运用拟人等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2)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直接和间接意思)•【答案】鼓励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表达深厚的叔侄之情;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18.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5分)•【答案】•①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结构上,总结上文,要看位置)•②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③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内容上)•19.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分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来应该好好练一练的!•【答案】特色: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效果:沈从文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委婉地吐露了心中的不平之气,显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含蓄地讽刺了侮辱他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态度。•16题.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l6.(4分)•这句话是说马意识到危险,及时止步,(1分)但却打断了我驰骋云端的美梦。(1分)“我”表面上对马的埋怨,(1分)暗含了对马的理解和欣赏。(1分)17题.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马性”。(5分)•【参考答案】l7.(5分)•①聪明:马通人意,还能避开山路的危险•②温和(斯文):马在行程中并不凶刁、暴烈,把“我”顺利地载到山顶。•③倔强:马有时也不听从主人的驱使,对主人的处罚不加理会。•答对l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18题.“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参考答案】①骑马之前:忐忑而有所期待。“我对“马性不太了解,担心被马摔下山谷,但对初次骑马上山又有些向往。•②骑马上山:紧张而充满惊喜。山高路险,不免紧张,但人在马上却安全稳当,并欣赏到不曾想到的美景。•③到达山顶:惆怅而有所担忧。天色已晚,山景益见荒凉,“我”不免感到惆怅;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引发了“我”对行程的担忧。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11.①起强调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喻、幽默的意味。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②通过动作(“赶”“拽”“拍击”等)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13.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14.①呼应题目,点明文旨。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④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①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