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姓名:王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微生物学指导教师:叶华智20070501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研究作者:王丹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陈长军.于俊杰.毕朝位.周明国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zeae)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基因克隆及其验证2008大量研究表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通过与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其组装成微管,从而阻止病原真菌有丝分裂。与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机制不同,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与β-1-tubulin基因(β1tub)突变无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抗药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β-2-tubulin基因(β2tub),该基因总长1713bp,共有6个内含子。β2tub蛋白为447个氨基酸,是β1tub微管蛋白的异型体,与其相似度为76%。通过大量比较小麦赤霉病菌野生型菌株和抗药性菌株的β2tub基因,发现β2tub蛋白167位氨基酸突变(Phe→Tyr)可能导致对多菌灵田间中等抗药性(能在含有25μg/ml多菌灵的PDA平板上生长,但不能在含有100μg/ml多菌灵的PDA平板上生长),而198位氨基酸的突变(Glu→Leu)可能导致对多菌灵的田间高抗药性(能在含有100μg/ml多菌灵的PDA平板上生长)。在分别敲除了小麦赤霉病菌多菌灵中抗菌株R9(167位氨基酸Phe→Tyr)及高抗菌株.JT04(198位氨基酸Glu→Leu)的β2tub基因后,R9和JTD4的β2tub基因敲除突变体均对多菌灵敏感;而将R9和JT04的β2tub基因分别回复捕人至相应的敲除突变体后,回复突变体又恢复了对多菌灵的相应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确证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与其β2tub蛋白167位、198位氨基酸突变有关。2.期刊论文陈长军.周立邦.毕朝位.李红霞.王建新.周明国.ChangjunChen.LibangZhou.ChaoweiBi.HongxiaLi.JianxinWang.MingguoZhou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与α2-微管蛋白序列无关析-微生物学报2008,48(10)[目的]研究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与α2-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关性.[方法]比较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水平菌株间在药剂作用下的形态学特征及其α2-微管蛋白基因异同.[结果]当敏感菌株和田间中抗菌株均在各自EC50和EC90浓度作用下,两者分生孢子芽管和初生菌丝均表现畸形,肿胀,分支增多.根据小麦赤霉病菌核基因组测序菌株NRRL31084(PH-1)的α2-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并测定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对多菌灵(MBC)不同敏感性表型的8个中国菌株的α2-微管蛋白基因全序列.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国的4个敏感菌株和4个抗药性菌株的α2-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没有差异,多菌灵抗药性与α2-微管蛋白无关.该基因全长1712bp,含有4个内元,编码453aa;与NRRL31084的α2-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存在5个差异核苷酸,与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与其他9种真菌α2-微管蛋白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4%~89%.[结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与α2-微管蛋白序列无关.3.期刊论文石志琦.史建荣.陈怀谷.林玲.王裕中.ShiZhiqi.ShiJianrong.ChenHuaigu.LinLing.WangYuzhong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农药学学报2000,2(4)测定了1976年从江苏南京采集的54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在0.2617~0.6544μg.mL-1之间,1983年在同一地点采集的76株,EC50值相应为0.2517~0.7050μg.mL-1,而1998年从浙江、湖北、上海、福建、安徽、江苏各地采集的104株菌株EC50值为0.2478~6.4574μg.mL-1,表明湖北、上海、浙江等地田间已检测到小麦赤霉病菌抗多菌灵菌株.紫外光诱导分生孢子也获得了该病菌抗多菌灵突变株,其EC50值为14.1993μg.mL-1.抗药性突变体JPR与敏感亲本菌株JPS相比,在菌丝生长、产孢量方面无明显差异,但JPR孢子萌发率为57.1%,而JPS为100%,而且50%孢子萌发的时间较野生亲本菌株滞后12h.JPR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3.90μg.mL-1,而JPS产生的DON毒素为9.28μg.mL-1.4.学位论文崔云凤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及致病性缺陷菌株的回复突变检测2007由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是危害多种粮食作物的一种重要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温暖潮湿地区。赤霉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产生的真菌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在我国,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种,其有性阶段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zeae)。近年来,华东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已经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增加了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难度。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其它地区的小麦赤霉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情况,我们从黑龙江、吉林和河南等8个省市采集了小麦赤霉病55个样本进行多菌灵敏感性实验。并对小麦赤霉病菌致病缺陷性突变菌株进行了回复突变检测,建立了一套回复突变检测体系。1.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从黑龙江、吉林、上海、河南、陕西、北京、湖北和四川等不同地区的小麦病穗上单孢分离得到55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55株小麦赤霉病菌中31株代表菌株的保守基因EF-1-alpha基因PCR扩增并测序的结果显示,除两株从吉林地区分离出来的菌株是F.acuminatum外,其余29株均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应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水平,结果发现:所测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同属敏感型,但菌株间有一定差异,EC,50值在0.3241~2.1055μg/mL之间,产孢量在菌株间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说明黑龙江、吉林、河南和湖北等地田间采集的小麦赤霉病菌样本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均对多菌灵敏感,这个结论给多菌灵使用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小麦赤霉病菌致病力缺陷菌株的回复突变本试验是在美国普尔度大学植物与植物病理系许景荣博士课题组已构建的小麦赤霉病菌FSIT7基因缺失突变菌株(fst7)的基础上进行的,已初步确定FST7基因与小麦赤霉病菌致病过程相关。为进一步了解小麦赤霉病菌FST7基因的功能,本试验利用PEG/原生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野生型FST7基因成功导入突变菌株(fst7),构建了回复突变菌株,并通过PCR方法验证了其基因型。经过3代以上的继代培养后转化子仍具有G418抗性,说明抗性标记在回复突变菌株的染色体内稳定遗传。各项表型试验表明回复突变转化子菌株与野生型菌株表型相似。通过小麦胚芽鞘的侵染实验证明缺失突变菌株fst7的致病性低于野生型菌株,回复突变菌株的致病性恢复到野生型菌株的水平,FST7基因在小麦赤霉病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期刊论文王丹.叶华智.秦芸.WANGDan.YEHua-zhi.QINYun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农药2007,46(8)以1.4mg/L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在PDA平板上对四川省16个地区的239个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进行了抗药性测定,检测得到40个对多菌灵具有抗性的菌株,占总菌株的16.736%.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102个敏感菌株和40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平均值分别为(0.5870±0.0139)mg/L和(0.6431±0.0362)mg/L,抗药菌株对多菌灵均表现为低抗.6.期刊论文杨继芝.王继师.龚国淑.陈华保.张敏.王学贵.肖建国多菌灵、多抗霉素及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活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目的]筛选多菌灵和多抗霉素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复配比例.[方法]在室内选用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化学药剂进行复配,计算单剂和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毒力曲线及其EC50值,研究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复配效果,并选用共毒系数法来确定两种药剂的最佳混配比例.[结果]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对Y73#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为6.6和0.7μg/ml,表明四川省雅安生态区小麦赤霉病致病菌Y73#菌对多抗霉素比较敏感,而对多菌灵已经产生了抗药性;95%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混配后表现出加相或增效作用,混剂中多菌灵含量为20%时,共毒系数最大,CTC值为243.5,表现出较强的增效作用.[结论]多菌灵和多抗霉素的最佳复配比例为1∶4.7.期刊论文王建新.周明国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比较了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5种用于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的方法.结果表明,活体麦穗法对抗药性菌株的鉴别与其它几种离体监测方法得到的结论一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抗药性监测方法.挑取病穗上的霉层在含临界剂量药剂的培养基上直接测定,是进行大规模的田间抗药性监测的快速、简便技术;早春测定自然界子囊孢子抗药性频率,可以中、短期预测田间抗药性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8.期刊论文王建新.周明国.陆悦健.叶钟音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理药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1)1986~2001年,以10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194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湖北未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戊唑醇、咪鲜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者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对于治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9.期刊论文毕秋艳.马志强.张小风.王文桥.韩秀英.陈丹.BiQiuyan.MaZhiqiang.ZhangXiaofeng.WangWenqiao.HanXiuying.ChenDan多菌灵/戊唑醇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的活性增效作用-植物保护2010,36(2)为了解决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以及明确杀菌剂复配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渗透压测定、甾醇含量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对赤霉病菌抗药性菌株Nj-1-1的活性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复配药剂虽不能完全抑制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但可以减慢孢子萌发速率,同时破坏抗性菌株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内含物,从而初步解释多菌灵与戊唑醇复配组合的增效原因.10.期刊论文潘洪玉.杜红军.郭金鹏.刘友良.朱玉奎东北春麦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敏感性的测定-吉林农业科学2002,27(z1)通过生物测定法,将有代表性的菌株(FG_39)在室内对多菌灵敏感性进行测定,多菌灵对该菌株的毒力方程为:y=4.5898+0.1557X,EC50为2.63μg/mL,与顾宝根等(1990)相比,其敏感性有所下降,应进一步监测.在多菌灵2.5μg/mL敏感基线上,抑制效果达50%以上的待测菌株占83.5%,说明绝大数菌株对多菌灵是较敏感的,与野生菌株FG_47相比,敏感性无明显差异.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2280c78d-26df-48f1-8b61-9ddc0147f419下载时间:2010年8月24日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