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资料整理详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3个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等于生产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根因之一)3效用最大化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仅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4劳动力市场: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就业量(生产要素投入视角)与工资(收入视角)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即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机制5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是什么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客观事实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2结论具有客观性规范研究法应该是什么实现互惠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缺陷价值判断(社会价值)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2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和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别(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3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4劳动力供给弹性(Es):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s=△sS/△ww△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劳动力供给弹性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Es=0,供给无弹性Es→∞,供给有无限弹性,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5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趋势:其一,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二,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制度劳动时间缩短,灵活工时制度普遍推行;人口出生率下降;科学技术进步)其三,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四,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6经济周期与老钟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前提: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化幅度较大的群体)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重要前提: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Ed=△DD/△ww△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Ed=0,需求无弹性,与横轴垂直Ed→∞,需求有无限弹性,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与横轴平行Ed=1,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向右下倾斜45度Ed﹥1,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向右下倾斜且较平缓Ed﹤1,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向右下倾斜且较陡峭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产量: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不变的生产要素未充分利用)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充分利用)2平均产量:平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AP=Q/LMP=△Q/△LA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其一,TP、AP、MP都是先增后减,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其二,AP与MP的交点为AP最大值。两条曲线相交前,AP<MP,相交后,AP>MP其三,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由此可见,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之间。企业若以人均产量为最大目标,劳动投入量a点最佳;若以总产量最为目标,b点最佳。若以利润最大为目标,要取决于产品价格与生产费用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必须结合成本和价格来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PR=VMP=MP·P=MC=W其中:MPR为边际产品收益VMP为边际产品价值P为产品价格MC为边际成本4劳动力市场含义:广义: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是广义劳动力市场交换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主体:其一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物质承担者)本质属性: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5均衡:其一指某种经济现象所处的状态;其二指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变量的调整是瞬时完成的动态均衡分析:经济变量的调整需要时间劳动力市场均衡意义:其一,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其二,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其三,充分OMPAPTPabⅠⅡⅢ就业6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人口城乡结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1均衡价格论: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3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4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影响因素: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5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6计时工资(适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与计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小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日)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小时数(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计件)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7福利: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支付方式: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打折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或服务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原因:其一,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其二,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其三,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延期支付的优势: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③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④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第四节就业与失业1就业: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2总供给=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投资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Y)=(总供给=总需求)=(消费C+储蓄S)=(消费C+投资I)3就业总量:Z=f(N)Z总供给价格,N就业量D=φ(N)D总需求价格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为有效需求,亦称均衡国民收入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4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占有很大比重(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生产,消费,消费习惯,习俗)5需求不足性失业: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两种表现形式:①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②周期性失业: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最严重常见)两点对策:①国民收入均衡(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②刺激总需求(重点在投资)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根本方向6失业的度量:失业率: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失业持续期: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7失业的负面影响①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失业是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8政府支出A、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雇员薪酬B、转移支付: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补贴(收入再分配)9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①最低劳动标准:a最低工资标准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工时,延长工作时间,休假)②最低社会保障③工会10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宏观政策内容类型主要措施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1劳动法的概念狭义:是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研究的)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概念、特点及作用概念: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