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唐朝法律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讲:唐朝法律制度——“礼法结合”的完成一、唐律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篡夺北周政权,统一中国北方,建立隋朝。公元589年灭南陈,结束自公元220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在隋朝初期,有百业俱兴的气象。在法制建设方面,制定了著名的《开皇律》。但在文帝后期和隋炀帝时期,皇帝昏庸无道,国事日衰。隋炀帝其人:隋煬可怜為天子,后主不幸生帝家。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豪。隋末农民大起义。《隋唐演義》。2、唐朝的兴起与衰败李氏集团的兴起。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公元618年,在激烈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是为唐太宗。经过高宗、武则天等数代,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唐朝达到发展的鼎盛时期。但随后发生的“安史之乱”,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由鼎盛到衰落的分水岭。唐王朝再传十余代,终于在公元907年被后梁武帝朱温取代。(二)唐律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领域:经过两千余年的政治积累,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基本上趋于成熟。例如,在中央政治运作体系方面,形成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执行)(承旨)(封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又如: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西周时期:任人唯亲、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养士、军功秦汉时期:察举、举荐(举孝廉、方正)魏晋时代: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在唐朝科举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常科:定期考试,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童子科、道举科等;制科:清平干济、博学鸿辞武科:骑射经济领域:经济繁荣租庸调制度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佛进一步融合诗辞歌赋、音乐舞蹈、书法对外影响:天朝大国,盛唐风韵。统治阶层:政治上比较成熟。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唐初统治集团、文臣武将均富于政治经验。“载舟覆舟”、“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重视法律的作用:“禁暴惩奸,弘风阐化,安民立政,莫此为先”“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唐朝主要立法成就(一)唐律制定的蓝本——隋《开皇律》《开皇律》制定于隋文帝开皇三年,是以优秀的《北齐律》为蓝本、在许多方面都有贡献的一部法典:(1)《开皇律》12篇篇目,完全被唐律继承。而且唐代主要法典亦是采500条条文的规模;(2)《开皇律》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亦为唐律完全继承;(3)《开皇律》确立了以“笞、杖、徒、流、死”等五种刑罚为主体的刑罚体系,此亦为唐以后的各朝法典所承襲。此外,《开皇律》还大幅度地减轻量刑幅度,“化重为轻”,这也为唐律的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二)唐朝第一部法典——《武德律》《武德律》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颁行的唐朝第一部正式法典,共12篇,500条。李渊在当皇帝之前、与各路反王争夺天下之际,曾仿效刘邦“约法三章”,公布“约法十二条”,这算是唐朝法制的开端。立国以后,又于武德二年制定53条“新格”。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武德律》的制定,只不过是将《开皇律》简单的翻版,略加改造而已。其中较大的工作是将53条新格纳入法典,而将开皇律抽出53条。(三)《贞观律》的制定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于贞观元年即开始着手在《武德律》基础上修订法典。此项工作由唐初名臣房玄龄等人主持,花费十余年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是为《贞观律》。这部法典亦为12篇,500条。此次修订法典,集中了唐初政治、法律领域中的精华参与修订,对《武德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基本上确立了世代相延的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太宗以后对律典的修订,改动之处皆很有限。(四)《永徽律疏》的制定唐朝的代表性法典《永徽律疏》(《唐律疏议》)是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按照惯例,新皇帝登基以后,都要重新对国家的律典进行修订。所以在永徽二年,高宗召集官员对《贞观律》进行小幅度的修正,主要是更改一些地名、名词及避讳用语。是为《永徽律》。在律典修订完成后,又考虑到“国家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于是“广招天下解律人”,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注解,于永徽四年作成“律疏”,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通行天下,称为《永徽律疏》。《永徽律疏》共有12篇,502条。每条律文之后,附有对该条律文的“疏议”即注解,成为一部严密而完整的法典。在元朝以后,《永徽律疏》被称为《唐律疏议》,一直流传至今。《唐律疏议》是中国现今完成保存下来的法典中最早的一部,也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五)《唐六典》的制定《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典。唐玄宗时,考虑到国家机构的运作未有一个凭准,乃饬令臣下按照“理、政、礼、教、刑、事”六目编撰大唐六典。经过十余年的工作,30卷规模的《唐六典》编撰完成。其中按六类分述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掌、办事规程等内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六)关于《大中刑律统类》《大中刑律统类》是晚唐宣宗时期颁布的一种新形式的法典。宣宗时考虑到国家的法令,包括律、令、格、式、典、诏敕等,种类繁多,有时一类事情,不仅在律典中有规定,在令、格、式中也可能有规定。这样不便于在司法中使用。所以有人开始将处理同一类事务的律、令、格、式等进行综合汇编,称为“刑律统类”。后来朝廷也以为很方便,就将律典与附属法规结合起来编撰并颁行天下,谓之“大中刑律统类”。三、《唐律疏议》的主要内容《唐律疏议》(《永徽律疏》)共12篇,502条。具体篇目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依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总则、分则两个部分。分则中,又可分为“事律”、“罪律”和“专则”等三个组成部分。这样,整部法典以总则为首,继以具体律条,而以程序方面的“专则”结束。从结构上看是很严密的。(一)“名例律”“名例律”是《唐律疏议》的首篇,也是全律的总则。贯穿全部律条的一些基本精神、通用的原则和术语等,都规定在57条的总则中。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五刑:规定国家基本的刑罚体系。包括:笞刑:10——50,分五等;杖刑:60——100,分五等;徒刑:从一年到三年,分五等;流刑:分2000里;2500里,3000里三等(流刑除流放里程外,至配所须居作一年,加役流居作二年)死刑:仅斩、绞二等。2、“十恶”制度在《唐律疏议》“名例律”中,紧随“五刑”之后的是“十恶”。该条“疏议”云:“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十恶”重罪具体指:谋反:谓谋危社稷,实指谋害皇帝;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宫阙;谋叛:谓背国从伪;恶逆:谓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兄、夫、夫之祖父母等;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及造蓄蛊毒、厌魅;大不敬:盗大祀神御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和合御药,误不如本方;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不孝:谓控告、诅詈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而别籍异财及供养有缺;居父母丧身自嫁娶及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丧。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属,殴夫等;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属,殴夫等;不义:谓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闻夫丧匿不举哀等;内乱:指家庭内的乱伦行为,如与父妾、祖父妾通奸等。按照唐律的规定,凡犯“十恶”者,不仅处刑极重,而且有一系列特殊的规定,如:犯此十者,“常赦所不原”;不适用“八议”等特权制度;不适用“亲属相容隐”及“告父母”等限制。3、“八议”等特权制度(1)八议議親:皇帝袒免以上親;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上親、皇后小功以上親;議故:謂宿得侍見、特蒙接遇歷久者;議賢:謂有大德行,賢人君子、言行可為法則者;議能:謂有大才藝,能整軍旅、苙政事,鹽梅帝道、師范人倫者;議功:謂有大功勛,能斬將搴旗、催鋒万里,或率眾歸化,宁濟一時,匡救艱難,銘功太常者;議貴:謂職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一品者;議勤:謂有待勤勞,恪居官次,夙夜在公,若遠使絕域,經涉險難者;議賓:前朝勳貴,現為國賓者。特權:“諸八議者,①犯死罪,皆條其所坐及應議之狀,都堂集議,議定奏裁;議者,原情議罪,稱定刑之律而不正決之。②流罪以下,減一等。③其犯十惡者,不用此律。”(2)上请皇太子妃大功以上親、律該八議期親以上親屬及孫、官爵五品以上者,犯死罪者可上請(條其所反及應請之狀,正其刑名,彆奏請);流罪以下減一等。(3)例减七品以上官及官爵得請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各例減;(4)赎諸應議、請、減及九品以上官,以及官品得減者及官爵得請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听贖。(5)官当五品以上官,私罪一官可當徒刑二年,公罪則可當三年;五品以下者,私罪可當徒一年,公罪當徒二年。(6)蔭親屬清人薛允升评价说,唐律“优礼臣下,无微不至”。4、刑法适用原则(1)“公罪”与“私罪”唐律中对官员犯罪,有“公罪”与“私罪”的区别。凡“缘公事而致罪,而无私曲者”谓之“公罪”,即指由于承办公务不力、失错,但不是出于私利的犯罪。所谓“私罪”,则是指“私自犯及对制诈不以实、受财枉法之类”与公事无关、或虽属公事但藏其私曲的犯罪。唐律中对“公罪”与“私罪”除在量刑上采不同标准外,在适用“官当”等减免制度上也有差别。(2)同居相为隐(亲属相容隐)按照唐律的规定,凡同财共居的亲属,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夫之兄弟及兄弟妻等,有罪可相互包庇、隐瞒,部曲、奴婢亦可为家长隐瞒。即使为律该容隐的对象通风报信、帮助逃亡,官府也不追究。小功以下亲属间的容隐,也可减凡人三等。谋反、谋大逆、谋叛之案不用此律。(3)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具体标准是:年70以上、15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可收赎;年80以上、10岁以下及笃疾,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收赎,余皆勿论;年90以上、7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4)自首减免刑罚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自首”是指“未经言告而自首者。若有文牒言告,官司判令三审,文牒虽未入曹局,即是其事已彰,不得成首。”“未发”包括“全未发”和“尚未发”。所谓“全未发”是指官司或他人皆无丝毫觉察;“尚未发”是指官司虽经按问但尚未举,他人虽欲言告而尚未言告;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遣人代首,及律该容隐者代首,亦罪人自首之法;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赔偿、事发逃亡、越渡津关、私习天文等,不在自首之列。(5)类推原则“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举轻以明重”出罪:减轻刑罚的倾向入罪:加重处罚的倾向(6)化外人犯罪“化外人”:外国人“诸化外人犯罪,其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自相犯者,依法律论”(7)“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处理总则与分则中特别条款的关系(8)通用术语称“子”者,男女同;称“孙”者,曾、玄同;称“日”者,以百刻,称“年”者,360日;称“众”者,三人以上;等等。(二)《唐律疏议》分则各篇的主要内容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事律”,规定违反各种行政制度的犯罪;)贼盗、斗讼、诈伪、杂律(“罪律”,规定各种直接的刑事侵害和犯罪;)捕亡、断狱(“专则”)(参见派发之材料)四、唐律的基本精神(一)维护王权“严别君臣”是唐律的中心。死罪约230余条,近20%的条款涉及宫廷事务。“十恶”之“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大不敬”,均是以维护绝对皇权为目的的。这些条款处刑是全律中最重的。(二)维护特权“尊尊之中,寓贵贵之义”贵贱之别良贱之分(三)维护宗法伦理(1)特殊罪名(如恶逆、不孝、不睦、内乱、谋杀期亲尊长等等)(2)亲属相杀伤(参见派发之材料)(3)亲属相奸与亲属相盗(4)违礼行为(四)严于吏治官吏选拔、任用、考绩、惩处等皆有明确的规则。“贡举非其人”“六赃”:强盗赃、窃盗赃、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赃、坐赃。其中三赃是专门针对官员犯罪的。五、唐律的特点及历史地位(一)唐律的基本特点唐律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全盛时期的基本法典,其最突出之处在于它的完备性和代表性。主要表现在:1、从法典编撰形式上看,唐律采用“律疏结合”的形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