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保山学院徐本栋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Group应用—广告、环境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人类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道德的社会化哪个孩子更不好?•(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社会动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具有三个特点:•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和企图在心理伤害他人的行为;•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会的判断为前提。观察学习(班杜拉的芭比娃娃实验)央视点名批评《喜羊羊与灰太狼》暴力粗俗•2013年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被点名,称由于两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正在整改。据悉,广电总局年内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喜羊羊”“熊出没”被指暴力•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描写了一只想吃却永远吃不到羊的灰太狼,自2005年6月推出后,风靡一时,成为风头最劲的国产原创动画片之一。然而,剧中也有一些暴力画面易被儿童模仿。此前就曾有儿童因模仿剧中情节,烧伤玩伴的事故发生。据统计,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而动画片《熊出没》播出时也曾引起部分家长的质疑,有家长曾质疑该动画片10分钟里有21句脏话,并指出,片中“光头强”整天就叫嚣“臭狗熊,我要砍死你”,拿着电锯到处挥舞。而片中“光头强”的“枪”也成为小朋友们喜爱的“玩具”,也有小朋友观后喜爱挥舞着“光头强”伐木用的电锯玩具。有家长表示,孩子班里有个小朋友很痴迷这个动画片,每天都要带着那个玩具电锯去上幼儿园。孩子的暴力倾向从何而来?社会动机—从众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3)大约有15%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分阶段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反生了行为歪曲。生活中的从众社会动机——服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电压“学生”的反应•75V嘟囔•120V痛叫•150V说,他想退出试验•200V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300V拒绝回答问题•超过330V静默•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1.请继续。•2.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3.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4.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压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1974年)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社会认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最初得到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作用很大。首次对人的印象往往影响对人以后的看法。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近因效应,指最近形成对某个人的印象会改变长期以来对他的认识。如人最近犯了错误,人们可能会对过去全盘否定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社会认知——近因效应•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光环效应,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社会认知——晕轮效应社会认知——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类人产生的固定看法。态度——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犹太裁缝有一个犹太裁缝勇敢地在一个反犹太街区开了一家裁缝店。为了把他赶出这个街区,每天都有一群年轻人跑到店门口,向他大吼:“犹太人,犹太人!”失眠了几个晚上之后,裁缝想出了一个办法。那群人再来到他店门口时,他宣布,任何称他为“犹太人”的人都将得到一毛钱。得到激励后,第二天这群人更加高兴地跑来大叫:“犹太人!犹太人!”裁缝微笑地给了每个人五分硬币(他解释说今天只能付这么多)。这群年轻人还是很满意的离开了,毕竟五分钱也是钱。接下来的几天,犹太裁缝就只给那群年轻人每人一分钱,并再次解释他付不起更多的钱。当然了,一分钱不再那么有激励作用,一些年轻人开始向裁缝抗议。裁缝再次申明,他不可能付更多的钱,这些年轻人要么拿一分钱,要不就离开。于是,这群年轻人决定离开,临走前还冲着裁缝大叫:“你只出一分钱,还想让我们叫你犹太人,真是疯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沟通•爱情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人际沟通—倾听影响有效倾听的12种沟通障碍•1.对比。听者总是在评价谁更机敏、更聪明或者更能干。•2.猜测。听者惯于猜测别人的心思,往往不相信别人的好。•3.演练。别人说话时听者却总在构思自己的意见。•4.过滤。听者只听到某些信息,对其他信息充耳不闻。•5.先入为主。在倾听具体内容前就做出自己的判断了。•6.心不在焉。对方的话题触动听者一连串的联想,却没有专心听对方说话。•7.自居。把别人说的一切都抓住不放,并拿来和自己的经验相对照。•8.好为人师。听者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建议,还没有听对方讲多少,就开始思索建议。•9.争辩。当讲话者观点与自己不一致时,易激动,好争辩。•10.刚愎自用。听者想尽办法(歪曲事实、百般辩解、责难、翻旧帐)固执于自己的意见。•11.转移话题。在谈话过程中,突然转移话题。•12.息事宁人。想讨人喜欢,什么都说好,似听非听,没有真正投入其中。群体——社会助长群体——社会助长群体——社会助长群体——社会助长•社会助长(Socialfacilitation)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群体——去个性化群体——去个性化群体——去个性化群体——去个性化群体——去个性化•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止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如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集体宿舍楼出现乱倒污水垃圾等,都属于去个性化现象。•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有两个: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群体——去个性化课堂讨论话题•1.人生。生命。意义。价值。•2.工作。职业。事业。•3.梦想。理想。憧憬。未来。•4.亲情。友情。爱情。•5.失败。后悔。遗憾。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