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急诊科杨娥玲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部、扁桃体、喉部,其中咽部是最容易发生梗阻部位,且发生梗阻后会带来严重后果。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咽部的通畅程度取决于舌肌、上呼吸道肌群的张力和咽喉组织或器官的解剖变异(如扁桃体肿大,咽喉肿瘤,血肿或异物)。凡已怀疑或已确诊有气道阻塞,或有必要避免发生者,需要采取非器械或建立人工气道来确保气道通畅。口咽通气管的类型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硬质扁管形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颚相似。目前有4种系统、两种类型:柔软的口咽通气管(规格:55~115mm),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规格:成人80~105mm),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10mm),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00mm)口咽通气管的类型橡胶型黑色柔软,中央有腔,具有方便吸痰,改善通气两种功能塑料型白色半硬,中央无腔,两侧有小腔,具有改善通气功能,但吸痰不便因此,用塑料制成的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较为实用,其在通气效果、方便吸痰、易于固定、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减少交叉感染等方面均优于其它类型。口咽通气管的结构主要包括翼缘、牙垫部分、咽弯曲度三部分口咽通气管的型号口咽通气管的使用适应症:①呼吸道梗阻患者②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③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④气管插管时可以取代牙垫作用⑤需较长时间解除舌后坠者⑥手法托下颌无效者禁忌证:①哮喘②牙齿松动③呕吐频繁④咽反射亢进临床型号的选择随着口咽通气管型号的增大,其形状和长度逐渐增加,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①口咽通气管长度相当于从嘴角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合适的口咽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②口咽通气管应有足够宽度,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2~3颗牙齿为最佳口咽通气管的插入方法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放平床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使上呼吸道三轴线(口、咽、喉)尽量一直走向清洁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置管方法分为两种①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②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口咽通气管的插入方法对于意识不清者,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将患者的上唇齿与下唇齿分开,另一手将口咽通气管从后臼齿处插入,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准确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以手掌放于通气管外侧,于呼气期感觉是否有气流呼出,或以少许棉絮放于通气管外,观察其在呼吸中的运动幅度,此外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口咽通气管的固定置管成功后,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由于胶布受潮后,粘性下降,易于脱落,再者因胶布紧贴皮肤,粘住病人的毛发而产生不适感,甚至有些对胶布过敏者,粘贴处易出现过敏性皮炎或破溃。针对这些原因,郑泓等将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口咽管翼缘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部固定,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缺点。口咽通气管的放置技巧对于清醒患者,如不配合张口,切勿急于强行插入或撤出,一定要耐心说服,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合作操作中重视与患者交流,按照正确步骤放置,吸痰时注意鼓励患者做咳痰动作放置成功后,妥善固定好,以免脱出口咽通气管的并发症口咽通气管的护理要点口咽通气管的护理要点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和灰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记录,并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器械,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术。监测生命体征口咽通气管的护理要点口腔护理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2~3h重新换位置,并每隔4~6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一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口咽通气管的临床效应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同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病人口腔及气道粘膜的损伤,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吸痰,另外安置口咽通气管时,由于刺激咽部,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管压力和减慢心率,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压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口咽通气管的临床效应提高抢救速度和质量节省急救人员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效预防舌后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