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有《刘梦得文集》制作者: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练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写作背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凄凉地,弃置身——被贬谪,遭弃置——辛酸愤懑不平闻笛赋,烂柯人——归来感触——怀念,悲痛,怅惘——喻遭贬谪的自己沉舟病树用典——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慷慨激昂豁达胸怀歌一曲长精神点明题意感谢关怀与友共勉——坚定意志乐观精神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人王叔文等的悼念——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本是作者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借用自然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蕴含深刻哲理;——个人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比现在好。杜牧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杜牧平生留意当世内忧外患,也以济世之才自诩。论政谈兵,均卓有见地。但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叙事:议论:漫游赤壁,发现断戟周瑜成功,只在侥幸借前朝之事,抒兴亡之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指代东吴命运,以小见大说明战争厉害,耐人寻味。——表达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机遇造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宁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科举入仕,起兵抗元风飘絮雨打萍——喻国家局势危急——喻个人命运动荡不安惶恐零丁——对艰难时局忧惧不安——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舍生取义的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比喻对偶苏轼苏轼,字,号,四川眉山人。是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弟弟并称为“三苏”。是“”之一。苏轼东坡居士子瞻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忆一忆感伤乐观思念亲人怀才不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情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景表达旷达胸襟,世界不可能有圆满的事。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写本诗时,诗人本已弃高官归养;但得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异地。他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黄河水奔腾澎湃山河表里潼关路——重重山峦包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雄伟气势望意伤心做了土——经过潼关时的所感所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兴起,大兴土木,人民痛苦——朝代灭亡,战祸连连,人民遭殃作者感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既表现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之情,又表现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借周瑜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表达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通过追忆抗元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