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史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储物之处。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2生产工具的制造。○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简答:1、瞽宗的内容这是商代一种新的学校名称,附设于宗庙之侧,是宗庙的组成部分,主要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特别强化人们要顺从天命和先祖旨意的观念行为。2、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为以下几点(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舞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监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狡猾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3、简述六艺的教育的内容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得课程体系。4、试述西周学校制度的主要特点:(1)官立性。由于下载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西周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私学。(2)系统性。西周学校已有完备的制度。(3)教育普及程度虽有进步但仍然不高。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她们都已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2、五伦:集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就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他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简答: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学术下移发生在春秋中后期,较大的有两次,均是有王室内部斗争引起的。第一次发生在周惠王与周襄王之间,因发生争夺王位的内讧、掌管周史的司马氏离开投靠晋国后,带去大量的文化典籍。第二次发生在周景王和周敬王之间,景王死,敬王立,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失败后,携带大量王室所藏典籍逃到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了东周王氏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三大文教中心。这两次学术下雨的范围有限,只不过是周王室失去了控制学术的地位,但尚未摆脱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2、简述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注重教育。(2)贵族统治力量衰弱(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后所实施的招生原则。他主张实施教育应不分等级;种类、国别,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一致。孔子招生,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以及鬼监狱贫富如何都热心教诲,一视同仁。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雪灾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简述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通,可以去启发他;经思考有所领会,但不嫩以适当的言辞来表达,可以去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起贺欣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做到闻一知二,技能主动获得知识,又是发展思维能力。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6、简述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关于教学母的的论述,原文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反求诸己死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主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这是对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养方法思想的继承,也对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8、简述荀子虚壹而静的内容。虚壹而静是荀子对学习态度的主张。荀子说;‘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所谓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以一种知识或见解排斥另一种知识,要专一研究某一问题,不一心二用。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感情冲动来扰乱人得理智和政策的思维活动。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9、什么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八条目是《大学》中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三纲领八条目”对后世封建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0、教学相长的内容是什么?所谓“教学相长”《学记》中说:“虽有嘉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指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他说明了是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互相推动,是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11、尊师重道的内容是什么?《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高度评价哦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顾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也。”就是说教师对于郡主也要免行为臣之礼,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是指。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它们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善,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即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2、《学记》中得六条教育教学原理第一,教学相长。第二,尊师重道。第三,藏息相辅。第四,豫时孙摩。第五,启发诱导。第六,长善救失。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