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大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如何理解“阳盛则阴病”?举例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处阴胜是指服用酸苦涌泄之品太过而言,阴盛则伤阳,故导致阳病;阳胜是指服用辛甘发散之品太过而言,阳盛则耗阴,故导致阴病。指出药食气味阴阳太过,可以引起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后世医家对此句有所发挥,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虚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伤之证,并以此作为分析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原则。举例: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故曰:“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2.试述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体精神思维活动而协调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为“君主之官”。肺主气,助心调畅全身气血和气机升降,为“相傅之官”。肝犹如将军,智勇兼备,主深谋远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定判断,肝胆相使,才能正确处理事物,为“中正之官”。膻中为心包络,犹如内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乐,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仓廪之官”。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功能,为“传导之官”。小肠具有将胃传化的水谷分清别浊的功能,为“受盛之官”。肾藏精充脑养骨,使人运动强劲.动作精巧,神强聪慧,为“作强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为“决渎之官”。膀胱能贮藏全身升清降浊后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为“州都之官”。以上十二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说明十二脏腑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体现了藏象学说的整体观。3.脏腑分为哪几类?它们的功能特点各是什么?这一理论有何临床意义?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五脏主贮藏精气,藏而不泻。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六腑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也是“藏而不泻”与五脏类似。了解五脏与六腑的区别,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掌握脏与腑的区别对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有一定意义。4.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如何?有何临床意义?有待补充5.试叙“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6.营卫二气的循行合会规律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营卫二气的运行规律: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卫二气周而复始有规律运行,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于夜半子时会合于手太阴肺。营卫二气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之气奉心神化赤而成。营卫二气与血是同源而异名,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张志聪注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同类焉。”也就是说,血与营卫二气皆生于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质不同,所以名称也不同,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7.你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是怎样理解的?有何临床价值?无者,勿也。是说失血的病人,勿再发其汗;大汗伤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这是根据血与营卫之气异名同类的理论,提出的治疗原则。因为在生理上两者关系密切。汗为津液所化,血由营气所生,二者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关系密切。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若出汗太多,必然伤津,化血无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伤津液,津液亏损,汗出无源而少汗。在治疗上,对失血、血虚患者,不能妄夺其汗;对于脱汗者,也不宜用动血之品或针刺放血等疗法。此论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如《伤寒论》中的“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等汗法禁忌原则,即导源于此,告诫医生对血虚或失血感受外邪者,当用养荣发汗的治法。后世医家据这一理论,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论点。8.三焦之气发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点如何?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所指的是胃。现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其功能本节指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是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下焦:“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明代虞抟说:“脐之下曰下焦。”现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肝的解剖部位虽在脐之上、膈之下,但从肝肾精血同源的观点出发,特别是清代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将温病后期出现肝的病证列入“下焦病”范围后,肝亦归属于下焦。下焦的功能,本节指出:“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9.试述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得证候表现,对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源于先天,赖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气在上焦宣发作用下,输布全身,温养脏腑肌腠皮毛。津较清稀,能变为汗,滋润肌肤。液较稠浊,注于骨骼与脑,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具有营养、滋润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脉是血液运行的道路。六气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临床治疗六气亏损病证从六气相互关系角度分清主次,审因施治,提供了依据。10.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相得,即相逢、相遇。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11试述积症形成的病因、病机。据《灵枢·百病始生》的论述,积证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饮食不节、用力过度、起居不慎、七情失调等。形成积证的机理虽不尽相同,但其病机总不外乎寒凝、气滞、血瘀、津停。12.试述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13.试述(举痛论)“九气为病”的病机要点、基本证候及相应的治则治法。怒则气上:肝志为怒,其脏位于膈下,大怒则扰动肝气,肝气从下向上冲逆,是谓气上。症状是呕血,气逼血升之故;飧泄,肝气乘脾之故。喜则气缓:喜乐而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气机和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暴喜则可使心气过缓,以至涣散不收而为病。悲则气消:悲生于心使心系拘急,心肺同居上焦,心系急则肺叶上举,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气郁生热,热消心肺精气,故云气消。消,通销,销烁之义。恐则气下:肾位于下焦,其气主升交于上焦。今恐致精却则气陷而无升,故肾气不上而下行。寒则气收:寒性主收,使腠理闭塞,则营卫之气收敛而不畅行。收,收敛。炅则气泄:热则腠理开泄而汗出,营卫津液之气随汗而耗泄。惊则气乱:大惊则心气动荡不宁,心神不能内守,而思虑无所安定而乱。劳则气耗:过于劳倦,则五脏精气消耗。思则气结:思想过于专一于事物,易引起气的聚结不畅。结,结聚。14.(至真要大论)分析病机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谈谈病机十九条的启示。(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症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等。(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等条文中,均有筋脉拘急、抽搐的症状表现,但病机却不同。(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如归纳为五脏病机、六淫病机、上下病机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分析病机的示范,对后世病机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此基础上,参考王冰的注释,编著成了《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以五运六气理论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的病机,从而扩大了病机十九条火热证的范围。并且还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补充了燥邪病机。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明确提出“秋燥论”,创制清燥救肺汤,使六气燥邪致病的病机,臻于完善。要求重点背诵部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其味酸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