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农牧业生产——天文学战争——《孙子兵法》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入虎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焉得虎子陆游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的关系•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结绳记事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西红柿,狼桃的故事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实践认识决定指导阻碍(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被动。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红花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脱离实践考察认识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鬼从何来?蛇!杯弓蛇影一个残废!真美!有伤风化!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1)感性认识: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感觉硬!红!甜!圆!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F=GM1M2/R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燕子长羽毛燕子是鸟类动物(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第一,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经验论”教条主义———“唯理论”第二,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培根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蜜蜂却是采取中道的,它从花朵中采集材料,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答案要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2002研文)反对“眼见为实”为了说明感觉的不可靠,以对蜡快的感觉为例,笛卡儿说,蜡快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硬度等可感性质似乎是清楚不过的,但是当我们把它移到火边时,它的味道消失了,颜色、形状改变了,可见这些可感性质都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是蜡快的本质属性。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第谷开普勒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2.飞跃的条件2、飞跃的条件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2、飞跃的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光的本性之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三)物质世界发展的无限性,人类社会实践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第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换言之,它是无数个“实践→认识(感性→理性)→实践”的大小“圆圈”构成。知识的圆圈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用大圆和小圆来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少。他指出:好比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通常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讲的都是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的道理。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深深懂得知识的圆圈与圆周外无知的关系。笛卡尔说:“愈学愈发现自己无知。”牛顿说:“我不知道世人怎么看我,但是我看我自己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小孩,一会儿拾起一颗比普通的更光滑的石子,一会儿又拣到一个比普通的更美丽的贝壳。真理的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却完全没发现它。”爱因斯坦把芝诺的比喻作为座右铭,终生孜孜不倦地向外无知的空白区进击。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而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当他七十高龄时,他写信给朋友说:“我面前尚有许多科学难题亟待努力解决。这项工作的吸引人的魅力必将持续到我的最后一息。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与谬误(三)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即社会实践)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本身无阶级性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一元论,必然坚持: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地心体系(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本身所具有的那些绝对的无条件的因素、成分或方面。伽利略的胜利a2+b2=c2ACBcab毕达哥拉斯真理绝对性的两层含义: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2、真理的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天在上面天在上面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相对的有条件的因素或方面。真理的相对性的两层含义:a2+b2=c2AbCBaca2+b2≠c2BacCAb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拓展。原子基本粒子!分子?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