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如何看中国人的酒色财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媒如何看中国人的酒色财气2011-09-02来源:凤凰博报文/王冲古龙《武林外史》中有酒色财气四使,各怀绝技;但凡是人,就难抵酒色财气的诱惑,有人可以抵挡其中之一,但全部都能抵挡者少之又少。中国人对酒色财气,自古就颇有偏好,看看外媒如何就此说三道四吧!英国《卫报》8月22日文章说,中国人酗酒(BingeDrinking)成风。文章把中西方的酒文化对比后发现,西方人喝酒通常是凌晨时分晃悠悠涌出酒吧,或者喝酒看球,男男女女自得其乐。但在中国,喝酒有时候不是寻欢作乐作乐,而是为了工作需要。“如果我喝了酒,我未必会得到提升。但如果我不喝酒,我获得提升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我必须喝酒。老板下令让你喝酒是很正常的。”有受访者道出酒场的苦涩滋味。某些招聘广告明确要求应聘者能够喝酒。湖南一家公司的广告称:“优先考虑酒量好的求职者。”招聘人员告诉《卫报》,成功的应聘者要一次能喝半斤到一斤白酒。7月份,英国《瘾》月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警告说:“过度喝酒、频繁喝酒和酗酒,在中国的喝酒人群中已经占据极大比例。”研究发现,中国人中,只有56%的男性和15%的女性喝酒,但喝酒的人里面,57%的男性和27%的女性有酗酒倾向。相信很多人看了会深有同感,心有戚戚,但该喝的时候和不得不喝。2010年英国媒体列举在中国的外国人必须知道的十个单词,喝酒名列前茅。酒色常常联系在一起,最近外媒对于中国女性的关注,集中在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释。《印度时报》的判断是,中国妻子离婚后失去财产权。妇女权益组织表示,这让女性感到既不安全,又不浪漫。英国《每日电讯报》则看到另一层面,认为中国试图阻止女性为钱结婚,鼓励为爱结婚。但是财与色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联系。《非诚勿扰》中一位24岁的女嘉宾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豪宅,而不是总是让我开心的男朋友。”她还要求说:“我的男朋友月薪必须达到20万元人民币。”这话,被英国媒体记录在案。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离婚数量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几乎一致——过去5年年增长率为7%。离婚案中,几乎一半是因家庭财产问题闹上法庭。把酒色财气并列,女同胞们看了会不爽,而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顶起半边天。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时,女性只占到中国大学学生数量的24.2%;到2009年,近一半的中国全日制本科生是女性,研究生中女性学生比例也达到了47%。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专家冯文(VanessaFong)对美联社说:“她们从根本上获得了以往只属于男孩的任何东西。过去,父母们从小培养女孩长大要成为好妻子和好母亲。她们迟早都要嫁出去,因此,她们不想学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想法再也不存在了。冯文说,现如今城市里的中国父母将女儿看成家庭未来的唯一希望,努力帮助她们在各方面超过她们的同学,不管是男是女。最近,还有一件事,就是日本选出新首相野田佳彦即将,中国人对此很关注,一部分原因是看他是否参拜靖国神社。野田佳彦出身军人世家,具有极右的军国主义倾向,对领土问题态度强硬,因此很有可能与韩国和中国产生外交摩擦。野田曾在2005年主张“在日本,战犯已被赦免,因此再无战犯。”并支持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野田曾否认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承认日本的战争责任的日本教育持批评态度,还大力主张增加军费。野田对与中国的领土纠纷态度强硬。2004年,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野田佳彦向国会提交了重申该岛是日本领土的决议。日本东洋大学教授西川吉光据此认为,由于野田佳彦出生在陆上自卫队家庭,他很可能在钓鱼岛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不过,中日去年爆发激烈领土争端时,野田却态度温和,呼吁双方保持冷静,声称关系恶化不利于两国经济发展。诸多分析中,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透彻、清晰。该报认为,虽然中国媒体把野田评价为“对华强硬派”,新华社也就钓鱼岛问题发表措辞强硬的文章,但是,不能简单地从他过去的言论或立场来判断他就任首相后的政策。小泉就任首相前一次都没参拜靖国神社,就任后则连续参拜。小泉的接班人安倍就任首相前经常参拜,对华言论也相当强硬,但当首相后转换态度,把中国作为首访国,也没有以在任首相身份参拜。由此可见,日本政治家上台前后的言论与政策间不见得具有连贯性,说一套、做一套者有,说了不做、做了不说者也有,像小泉那样不论如何都要坚守诺言一意孤行的领导人,不仅在日本少见,在世界政坛也少见。我们在他做之前,还是少生闲气为好。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又到了《老残游记》的时刻?这是催生吴沃尧与李宝嘉的时代?“怪现状”与“现形记”层出不穷,是与非、黑与白,都不那么清晰。发表评论许知远2011-08-25富强之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们生活在一种通过集体来拯救个人的虚妄幻觉中,也让我们把世界视作一个粗鄙的丛林。原本是一种手段的“国家富强”,变成了目的本身。发表评论2011-08-18一个游荡者的世界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和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跳出这狭隘的自身吧,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儿也不独特。发表评论2011-08-11暴力的诱惑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今日中国仍在挣扎着学会暴力之外的变革语言,但暴力的诱惑却无处不在。它最简单、最直接,最能释放恐惧与烦躁,但却往往通向更大的悲剧。发表评论2011-07-28内在的审查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米克洛斯写下这些文字的1970年代末,匈牙利模式大获全胜。匈牙利政府和普通人达成默契——我给你更好的物质生活,你放弃对政权的挑战。发表评论2011-07-14时代的稻草人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的确担心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稻草人。这个稻草人不是插在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屈辱的田野,而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空前繁荣、强大的时刻。发表评论2011-07-07迷人的新语言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过去几年中,崔卫平是中国公共生活中的一个独特声音。她留着短发,面目清秀,一些时候,还流露着少女式的快活和敏感。发表评论2011-06-16米奇尼克在北京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光线昏暗的书店里,米奇尼克再度提到三十年前的斗争哲学,也劝听众,要对未来抱有想象力,但他很难想到这次对话激起的意外攻击,这些争吵象征着中国的思想混乱。发表评论2011-06-09十年之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十年以来,比我更年轻的一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发表评论2011-06-02重新想象印度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智力与创造领域,中国可悲地落败于印度。在中国崛起的故事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弱势,甚至全然缺席。印度的存在,像是提醒我们的状况。发表评论2011-05-26《印度商报》与小站一夜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站台上,我碰到一个印度年轻人。我的江南,他的莫卧尔,我们都是衰落文明的孩子,而今又都在声称自己再度崛起。发表评论2011-05-19叶名琛与皮革生意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前往1859年叶名琛被英国人关押的地方,那里的华人已经很少记得这段历史了。华人厂主大都从事皮革生意,华人社区在衰落。发表评论2011-05-12和平乡的中国学院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泰戈尔世界一家的理想经常显得幼稚而脆弱,但那些美好、单纯的信念,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它们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生长。发表评论2011-05-05到印度去!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泰戈尔一九二四年的中国之行,期盼已久,却不尽如意。四年后,有两位中国年轻人赴印拜访他,其中一位,对他筹办的国际大学深感兴趣。发表评论2011-04-28孟加拉的启蒙运动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泰戈尔仰慕甘地的非暴力精神,却并没有准备接受甘地的抗争方式。甘地是一个坚定的信徒,泰戈尔则天然是怀疑者,警惕一切支配性的、未经反省的力量。发表评论2011-04-21加尔各答的乌鸦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们都是受伤的文明的后代,都在为自己在现代世界中的虚荣与自尊,苦苦挣扎,都急于打破同胞们自我蒙蔽的幻象。发表评论2011-04-15恰达耶夫与秦晓(一)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恰达耶夫所生活的俄罗斯,从现实政治、公共生活到宗教领域,压抑无处不在。他用全盘否定式的偏激来对抗,他的力量也正来自于此。发表评论2011-03-24开罗、台北与北京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自从突尼斯的抗议发生以来,它就在中国社会激起了奇妙的反应,越来越的中国人意识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此相关。发表评论2011-03-18从开罗到亚历山大城(四)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阿斯旺尼不相信对埃及前景的悲观看法。他用一九七四年的西班牙作比:在漫长的佛朗哥独裁后,一个民主、进步的时代到来了。发表评论2011-03-03从开罗到亚历山大城(三)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贫困、腐败、教育、甚至恐怖主义,这些埃及面临的问题,都只是病症”,阿斯旺尼说,“它们都来自共同的病因——政治独裁。而民主是最好的解从“讲关系”到“讲法律”字号背景评论[2条]打印电邮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你们看这里,原来不过是一家工厂。”交谈间隙,StephenOrlins指着中国大饭店奢华的大堂告诉我们。Orlins应该是往来于美中之间最为频繁的美国人之一。他现在的头衔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CommitteeonUS-ChinaRelationship)主席。这家机构曾介入当年著名的乒乓外交,在中美两国间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而Orlins本人,则从学生时代起,就为中国做着各种准备,包括文化、语言以及法律专业的训练。Orlins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是在1979年。这里,曾号称世界上最为孤立的国家——之前,尽管无数次在各种资料上阅读中国,甚至为了学习汉语去过台湾,但他却很难踏入北京的大门——冷战时期的对峙与革命时代的警惕,让中国与世界异常遥远。29年过去,Orlins坐在中国大饭店的大堂,与FT中文网聊过去30年的中国。此刻——2008年,北京正在准备历史上最为盛大的奥运会,到处是激昂的旋律和热心的志愿者——这个国家已从孤独的极端走了出来,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开放的地方。1976年,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律师StephenOrlins进入美国国务院法务顾问处——与其他同事不同之处在于,他的研究背景是中国法律。那时中美尚未建交,但各种准备已在暗中进行,现任美国总统G.W.布什的父亲就曾在北京以非正式身份代表美国与中方联络。StephenOrlins过去三十年的职业生涯,跨越了美中外交、商务、法律以及民间交往等多个领域。他的三十年,基本与中国的改革三十年同行。二十世纪70年代,于美国不止意味着冷战,也有深深的亚洲记忆,尽管其间有着国家的失落,比如越战的惨败,但亦有巨大的收获,例如与北京实现“关系正常化”。正当美国通过越战卷入亚洲事务中时,Stephen开始在哈佛大学学习中文——那时中国研究在美国学界尚属“冷门”,这位年轻的哈佛学生选择中国法律作为研究方向。哈佛大学法学院研究中国法律的科恩教授对Orlins的忠告是,必须精通中文,才能学好中国法律。1972年,Orlins开始在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中文——整整15个月,他只说汉语。那时,因中国的闭关政策,西方人进入中国颇为困难。除了看人民日报等中国官方媒体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通常会选择在香港做外围调查。回到哈佛,科恩教授让学生们坚持读看《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重要媒体。以此作为学习资料。科恩教授写过一本书,系针对文革期间从中国大陆逃往香港的难民的采访,并附加一些中国宪法、刑法的基本知识。那本书就成了Orlins这批学生的教科书,尽管内容非常有限,也没有涉及司法调查等内容。1976年后,中美暗地里做着建交的准备。但建交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有国际法与美国法的衔接问题——Orlins负责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中美建交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打开大门的标志性事件。中美建交的第一年当中,中国大陆的大门悄悄打开了。建交一年内,陆续来了几百个美国人。1979年,Orlins离开工作三年的国务院,和导师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