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考试PPT(北大小学 第1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课程与学科知识本章知识要点:了解有关课程的各种知识,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以及小学的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根据,课程也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二、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又称为学科课程,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课程形式。综合课程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强调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杜威的课程是“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主张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3、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划分,可将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统一要求。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育特点为依据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2、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大约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始尝试在中学中开设选修课。4、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称为显在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是指虽未列入课表但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1、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它从整体上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学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办法。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具体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1)前言。阐述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2)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3)课程内容。开列知识内容要点。(4)实施建议。阐述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3、教材教材又称教科书,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通常是按学年或学期编写。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螺旋式和直线式两种基本方式。直线式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门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螺旋式是同一课题内容以逐次加深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教科书中的编排形式。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的基础。四、课程理论流派有各种课程理论流派,典型的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地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学科课程的优点是突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但是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与实际的联系。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活动中心课程不设置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中的学习内容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直接经验,但是难以关照知识逻辑体系,影响系统的知识学习。3、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这是社会中心课程论的进步之处,但如何既能重视社会性又能关照学科的知识逻辑,这是社会中心课程论需要解决的课题。五、我国小学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2001年11月19日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情况如下列表一、表二所示: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第二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型、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有规律。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好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四、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8、能明确地、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机沟通和社会交往。五、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写话(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习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习作(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七、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八、语文评价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1、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要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3、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三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

1 / 8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