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朱海东副教授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ofLemology本章目录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条件及影响因素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前言传染病的特点高发:指发病率高,如肝炎广泛:军事、工程、旅游等的关系紧密:指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难缠:要求高、遭歧视、过程痛苦(一)传染病相关概念: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communicablediseases):是由病原生物(包括微生物: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比较强的可以引起传播的称为传染病。传染病学(lemology):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及规律,诊断与治疗,促使康复,控制传播的临床科学。代表科室:感染疾病科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传播的原因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和对策的科学,不属于临床。代表科室:感染办古老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的控制或消亡。新的传染病不断的出现如: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非典)、禽流感等。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结核病、性病。新老传染病的演变(二)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首次鼠疫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衰落大范围、危害巨大的传染病称“大流行”中国称“瘟疫”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时间地点瘟疫影响429BC雅典天花近1/2人口死亡165-180罗马鼠疫?1/4人口死亡211-266罗马鼠疫?罗马帝国衰落6世纪拜占庭鼠疫人口减少1/412-13世纪欧洲麻风流行于欧洲各国14世纪欧洲鼠疫死亡2000万人,人口减少约1/415世纪末欧洲梅毒法意战争中法国军队因梅毒败北15世纪末美洲天花、鼠疫、流感90%以上土著印加死亡17-18世纪欧洲天花1.5亿人死亡19-20世纪中亚、欧、美洲霍乱病死率达50-70%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亚、欧、美洲60多个国家鼠疫1000万人以上死亡1918年亚、欧、美和非洲流感2500万人死亡鼠疫流行时的惨景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情况结核病19世纪的白色瘟疫疟疾中国甲骨文记载:(鬼怪)伤寒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流脑世界上30多个国家流行,我国高发白喉1583-1618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流行菌痢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已认识此病炭疽抗生素出现前病死率为20-30%麻疹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斑疹伤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战争瘟疫”传染性肝炎中国人有近20%感染发现时间病原体疾病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1981HIV艾滋病1982大肠杆菌O157出血性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90西尼罗河病毒西尼罗河脑炎1992O139非O1型霍乱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朊病毒新变异型克-雅病(疯牛病)2003冠状病毒变体SARS2009H1N1流感病毒甲流2015埃波拉病毒埃波拉出血热近30年部分新发传染病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鼠疫1947–1948东北死亡3万人疟疾40年代患者>3000万病死率1%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人1200万麻疹城市200万/年死亡10万1952年报告麻疹为104万例肺结核城市15岁以下感染率85%,死亡率200-300/10万性病1000万以上1931年长江水灾淹死14.5万灾后传染病流行病死300多万1950、1951年全国分别报告了4.3万和6.1万例天花病人传染病的一些变化总的发病率降低总的死亡率降低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大规模流行减少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美联社报道2000年全球各地区疾病负担%755025非传染性疾病s伤害传染性疾病,妇女及围产期死亡,营养不良非洲东地中海欧洲美洲东南亚西太疾病流行规律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Transition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1)瘟疫和饥荒;(2)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3)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4)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古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如结核)。这4个时期可以顺序出现(如在发达国家),也可以表现出很大的重叠(如在发展中国家)。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三)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与任务1防控传染病,保障人民健康。2保护医护人员安全,保证医疗任务的完成。3更加透彻地理解生物圈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叫流行过程。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1.隐性感染2.病原携带状态3.潜伏性感染4.显性感染5.清除病原体(一)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无症状携带者(nonasymptomaticcarrier)(二)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根据发生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分为:①潜伏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②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③急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内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携带者的共同的特点是: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是重要的传染源。(三)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疟疾)、结核杆菌(结核)(四)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①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较稳固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②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感染后免疫不巩固,容易再感染发病③少部分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五)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也可以被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passiveimmunity或主动免疫activeimmunity)所清除。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一般来讲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后者一旦出现易于识别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病原体病原体被清除感染建立隐性感染(无症状)亚临床感染(有症状,但轻微,难发现)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不是传染源重要传染源痊愈携带者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人体死亡死亡机体免疫反应(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nonspesifcic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力(pathogenecity)侵袭力(invasiveness)毒力(virulence)数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病原体人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力-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数量invasivenessvirulencequantityvariability侵袭力毒力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的免疫力先天屏障:皮肤、粘膜屏障和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淋巴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溶酶体、β—溶菌素、干扰素等)。2.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人类母体传递的IgG及母乳中的IgA(4月内婴儿不能生成,靠母乳来源)可保护婴儿免受感染、不生疾病。免疫力受遗传、年龄、精神状态、营养等的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外屏障: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备解素(properdin),血管活性肽和各种细胞因子(如TNF)等都可起清除病原体作用吞噬细胞存在于各种组织,其中中性粒细胞最为重要,这些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可杀灭被吞噬的病原体.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环境因素人体病原体感染谱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代谢改变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流行图易感者携带者患者获得免疫者死亡传染源病人动物生长繁殖排出传播途径病原体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susceptiblepeople)易感人群人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物体→传播因素水、空气、食物、节肢动物等经空气传播(a

1 / 1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